移动模型
RWP(Random Waypoint,随机路标)
空间与时间:
在一个正方形活动区域 $[0,R]\times[0,R]$ 内,离散为 steps 个时间步。
节点运动规则:
- 初始位置:每个节点在区域内均匀随机选一个起点。
- 选目标点:从区域内均匀随机再选一个目标点(下一路标)。
- 速度:对该段路程,从区间 $[v_{\min}, v_{\max}]$ 均匀采样一个速度(以“每步移动的距离”计)。
- 运动轨迹:用直线匀速插值从当前点走到目标点,按需要的步数填充每个时间步的坐标。
- 停留:到达目标后,停留
pause_steps ~ U[pause_min, pause_max](整数步)。 - 循环:停留结束后再选一个新的随机目标点,重复 3–5。
输出轨迹: 把每个时间步所有节点的 $(x,y)$ 位置拼成矩阵 $Y\in\mathbb{R}^{\text{steps}\times 2N}$。
邻接生成(通讯图):
对每个时间步,任意两节点距离 $\le$ 通讯半径 comm_radius 则记为一条无向边(1),否则为 0,得到一组对称的 0/1 邻接矩阵序列。
要点:RWP 的目标点在区域内+“可停留”,因此轨迹呈 跳点—直线—驻留的节奏。
RW(Random Walk,随机游走)
空间与时间:
活动区域仍是边长 $R$ 的正方形(或你实现里也支持圆形采样作为初始点)。离散 steps。
节点运动规则:
- 初始位置:在活动区域内随机取一个点作为起点。
- 目标点:每次从一个随机边界点或区域内随机点中挑一个当目标(你的实现是 5 种可能:四条边上的均匀点或区域内随机点)。
- 速度:每段从 $[v_{\min}, v_{\max}]$ 均匀采样一个速度。
- 运动轨迹:按直线匀速插值走向目标。
- 无停留:到达目标立即选择下一目标继续走(不驻留)。
- 循环:重复 2–4。
邻接生成:
与 RWP 相同,以 comm_radius 做阈值逐步形成 0/1 邻接矩阵。
要点:RW 版本不设停留,且目标点常在边界,轨迹更“连续流动”,在边界附近来回穿梭的概率更高。
RD(Random Direction,随机方向)
空间与时间: 同样是正方形区域与离散时间。
节点运动规则:
- 初始位置:从边界上均匀随机选一个起点(四条边等概率)。
- 目标点:每段都从边界再均匀随机选一个新的边界点当目标(边界→边界)。
- 速度:每段速度 $[v_{\min}, v_{\max}]$ 均匀采样。
- 运动轨迹:直线匀速插值到目标。
- 停留:到达目标后停留
pause_steps ~ U[pause_min, pause_max]步。 - 循环:继续从目标(边界点)出发,选下一个边界点为新目标。
邻接生成:
同上,按 comm_radius 阈值逐步构造邻接矩阵序列。
要点:RD 强化了边界—边界往返与停留,节点会频繁在边缘聚集、驻留,再切换到另一边。
Gaussian Markov Mobility(高斯-马尔科夫移动模型)
空间与时间: 在矩形区域 $[x_{\min}, x_{\max}] \times [y_{\min}, y_{\max}]$ 内,离散为多个时间步。
节点运动规则:
- 初始状态:每个节点随机生成位置 $(x,y)$,速度 $v \sim U(0.5, v_{\max})$,方向 $\theta \sim U(0,2\pi)$。
- 速度更新: $v_t = \alpha v_{t-1} + (1-\alpha)\mu_v + \sqrt{1-\alpha^2},\varepsilon_v,$ 其中 $\mu_v$ 是全局平均速度,$\varepsilon_v \sim \mathcal{N}(0,\sigma_v^2)$。
- 方向更新: $\theta_t = \alpha \theta_{t-1} + (1-\alpha)\mu_\theta + \sqrt{1-\alpha^2},\varepsilon_\theta,$ 其中 $\mu_\theta$ 是平均方向,$\varepsilon_\theta \sim \mathcal{N}(0,\sigma_\theta^2)$。
- 位置更新: $x_t = x_{t-1} + v_t \cos\theta_t, \quad y_t = y_{t-1} + v_t \sin\theta_t$
- 边界处理:若节点越界,则进行反射,即位置镜像回区域内,同时方向在对应维度取反。
- 循环:重复步骤 2–5,生成连续轨迹。
邻接生成:
同前,设定通信半径 comm_radius,每个时间步任意两节点距离 ≤ 半径则连边,得到动态邻接矩阵序列。
要点:
- 参数 $\alpha$ 决定轨迹的平滑度/惯性:
- $\alpha \to 1$:路径接近直线,有明显惯性;
- $\alpha \to 0$:路径接近随机游走,更“抖动”。
- 和 RWP / RW / RD 不同,这里没有“目标点”概念,节点轨迹完全由马尔科夫更新的速度与方向决定,生成的运动更自然连续。
| 维度 | RWP(随机路标) | RW(随机游走,你实现:边界/内点混合目标、无停留) | RD(随机方向,你实现:边界→边界+停留) | GMM(高斯-马尔科夫)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空间密度 | 中心更密集(运动段偏向中心),若有停留:总体=中心偏移 + 均匀停留的混合 | 经典“各向同性反射随机游走”→近似均匀;但你的实现中目标多在边界,会带来轻微“边界增密” | 边界显著增密(目标与停留都在边界,停留时间把概率质量“挂”在边缘) | 近似均匀(无目标点偏好、速度/方向马尔科夫更新 + 反射),边界处可能有很弱的反射效应 |
| 速度(时间加权) | 若每段速度 ~ U[v_min, v_max]:时间加权后的稳态速度分布偏向慢速(慢速段逗留时间更长 → 采样更容易采到),称“速度衰减/偏置” | 同 RWP 的现象(段速均匀抽样 + 时间加权 → 偏慢) | 同 RWP;另外停留会拉高“0 速度”的占比 | 受 α 与噪声控制,接近截断的高斯/稳态马尔科夫分布;无“路标段速”偏置 |
| 运动连续性 | “跳点—直线—停留”—再跳点,方向变化较大 | 无停留、持续移动,方向由目标决定(混合边界/内点),变化连贯 | “边界—直线—边界—停留”,方向常大幅改变;停留让轨迹呈块状 | 最平滑(速度/方向自相关),拐弯更自然 |
| 节点度/连边分布(给定 comm_radius) | 中心密度更高 → 中心平均度更大,边缘更稀疏;有停留则在路标点附近形成“团” | 近似均匀(你的实现可能边界稍高);总体度分布较均衡 | 边界平均度更高(节点停在边上形成热点),内部相对稀疏 | 近似均匀;由于轨迹平滑,同伴保持时间更长,度变化更缓 |
| 链路时长(LET)/SNR波动 | 停留时链路更稳定;运动段因频繁“折返”方向,LET 方差较大 | 持续移动且无停留→链路更易“断续”,LET 略短、波动更频繁 | 停留导致边界链路长时存在,离开边界后链路更快变化,两极分化 | 速度/方向相关性高 → 链路更平稳、LET 较长;SNR 梯度/方差更小 |
| 相遇/再相遇(contact / inter-contact) | 中心高密 → 相遇更频繁;停留会带来重入热点 | 近似均匀;若边界目标占比高 → 边界再相遇概率升高 | 边界热点相遇/再相遇概率高;内部穿越时短暂接触 | 平滑惯性 → 更连续的相遇时段、再相遇概率↑(沿相近方向“并走”的时间更长) |
链路预测效果:
RWP:有停留 → 形成稳定链路,便于预测。中心偏置 → 形成热点区域,链路模式较明显。
RW:持续移动,没有停留 → 链路变化更快,能训练出短时预测能力。效果稍差
RD:节点停留在边界时,链路超稳定 → 预测很容易。
GMM:轨迹平滑,链路断开/形成有更明显的惯性。LET 分布更长,预测任务难度适中(比 RW 稳定,比 RWP 更连续)。最贴近“真实连续移动”的模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