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关于
Search
1
同步本地Markdown至Typecho站点
88 阅读
2
微服务
41 阅读
3
苍穹外卖
32 阅读
4
JavaWeb——后端
25 阅读
5
消息队列MQ
20 阅读
后端学习
项目
杂项
科研
论文
默认分类
登录
找到
12
篇与
杂项
相关的结果
- 第 2 页
2025-03-21
linux服务器
llinux服务器(以debian为例) 预先准备 域名购买与解析 购买:Low-Cost Domain Names & Hosting from $0.99 | NameSilo 教程:【服务器、域名购买】Namesilo优惠码和域名解析教程(附带服务器购买推荐和注意事项) | 爱玩实验室 DNS解析:可能需等待几分钟生效 买的域名的r2studying.top 这里的HOSTNAME相当于二级域名,如npm.r2studying.top 现改为CloudFlare来做DNS解析,不用namesilo,它有两种模式: Proxied(橙色云朵):当你将某个 DNS 记录设置为 Proxied 时,Cloudflare 会作为反向代理服务器处理该域名的 HTTP/HTTPS 流量。这样做有几个效果: 隐藏真实 IP:用户访问时看到的是 Cloudflare 的 Anycast IP,而不是你服务器的真实 IP,从而提高安全性。 提供 CDN 加速:Cloudflare 会缓存静态资源,并通过全球节点加速内容传输,提升网站响应速度。 附加安全防护:包括 DDoS 防护和 Web 应用防火墙等功能。 DNS Only(灰色云朵):如果你设置为 DNS Only,Cloudflare 只负责 DNS 解析,不会对流量进行代理或处理。也就是说,用户访问时会直接获取并连接到你服务器的真实 IP。 安全组设置 登录云服务器的控制台设置 入站规则 入站规则(Inbound Rules)是指防火墙中用来控制外部流量进入服务器的规则。通过这些规则,你可以指定允许或拒绝哪些类型的网络流量(例如特定协议、端口号、IP地址等)进入你的服务器。 类型 协议端口 源地址 描述 IPv4 TCP : 22 0.0.0.0/0 允许外部访问安全组内实例的SSH(22)端口,用于远程登录Linux实例。 IPv4 TCP : 3389 0.0.0.0/0 允许外部访问安全组内实例的RDP(3389)端口,用于远程登录Windows实例。 IPv4 TCP : 80 0.0.0.0/0 允许外部访问安全组内实例的HTTP(80)端口,用于通过HTTP协议访问网站。 IPv4 TCP : 443 0.0.0.0/0 允许外部访问安全组内实例的HTTPS(443)端口,用于通过HTTPS协议访问网站。 IPv4 TCP : 20-21 0.0.0.0/0 允许通过FTP上传和下载文件。 IPv4 ICMP: 全部 0.0.0.0/0 允许外部使用ping命令验证安全组内实例的网络连通性。 出站规则 出站规则(Outbound Rules)则是指控制服务器向外部发送流量的规则。你可以通过出站规则来限制服务器发出的数据包,比如限制服务器访问某些外部服务或 IP 地址。 凡是服务正常启动但是浏览器上无法访问的,都首先想想防火墙端口是否打开!!! 常用的命令 cat 用于查看文本文件的内容 head 查看前n行 head -n 100 文件名 tail 查看后n行 tail -n 3 file wc (word count )统计行数、单词数 Hello world Linux is great wc -l file #统计行数: 2 file wc -w file #统计单词数:5 file touch 新建文本文件,如touch /home/hello.py 将在home 文件夹下新建hello.py ls 列出所有文件,但默认只是显示出最基础的文件和文件夹,如果需要更详细的信息,则使用ls -la,这将列出包括隐藏文件在内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,并且给出对应的权限、大小和日期等信息。 zy123@hcss-ecs-588d:~$ ls -la total 44 drwxr-xr-x 6 zy123 zy123 4096 Feb 26 08:53 . drwxr-xr-x 3 root root 4096 Feb 24 16:33 .. -rw------- 1 zy123 zy123 6317 Feb 25 19:41 .bash_history -rw-r--r-- 1 zy123 zy123 220 Feb 24 16:33 .bash_logout -rw-r--r-- 1 zy123 zy123 3526 Feb 24 16:33 .bashrc drwx------ 3 zy123 zy123 4096 Feb 24 16:35 .config drwxr-xr-x 3 zy123 zy123 4096 Feb 24 16:36 .local -rw-r--r-- 1 zy123 zy123 807 Feb 24 16:33 .profile drwxr-xr-x 5 zy123 zy123 4096 Feb 26 08:53 zbparse drwxr-xr-x 3 root root 4096 Feb 26 08:54 zbparse_output 权限与文件类型(第一列): 第一个字符表示文件类型: “d”表示目录(directory) “-”表示普通文件(regular file) “l”表示符号链接(symbolic link) 后续的9个字符分为3组,每组三个字符,分别代表所有者、所属组和其他用户的权限(读、写、执行)。 硬链接数(第二列): 表示指向该文件的硬链接数量。对于目录来说,这个数字通常会大于1,因为“.”和“..”也算在内。 所有者(第三列): 显示该文件或目录的拥有者用户名。 所属组(第四列): 显示该文件或目录所属的用户组。 文件大小(第五列): 以字节为单位显示文件的大小。对于目录,通常显示的是目录文件占用的磁盘空间(一般为4096字节)。 最后修改日期和时间(第六列): 显示文件最后一次修改的日期和时间(可能包含月、日和具体时间或年份)。 文件名或目录名(第七列): 显示文件或目录的名称。 cd 进入指定文件夹,如cd /home 将进入home目录。返回上层目录的命令是 cd .. ,返回刚才操作的目录的命令是 cd - mkdir 新建文件夹,如 mkdir /home/Python 将在home 文件夹下新建一个Python 文件夹。 mv 移动文件和文件夹,也可以用来重命名,如: mv /home/hello.py /home/helloworld.py 将上文的hello.py重命名为helloworld.py, mv /home/helloworld.py /home/Python/helloworld.py 将helloworld.py 由home文件夹移动到了次级的Python文件夹。 mv /home/hello.py . 将/home/hello.py 移动到当前目录下 cp 复制文件 cp /home/Python/hellowrold.py /home/Python/HelloWorld.py 将helloworld.py复制为HelloWolrd.py。注意:Linux系统严格区分大小写,helloworld.py和HelloWolrd.py是两个文件。 rm 删除,即江湖传说中 rm -rf ,r为递归,可以删除文件夹中的文件,f为强制删除。rm /home/Python/helloworld.py 可以删除刚才的helloworld.py 文件,而想删除包括Python 在内的所有文件,则是 rm -rf /home/Python 。 grep 是用于在文件或标准输入中搜索符合条件的行的命令。 #test.txt Hello World hello linux Grep is useful HELLO GREP # 精确匹配大小写 grep "Hello" test.txt 输出:Hello World -i忽略大小写 -n显示行号 # 忽略大小写匹配 grep -i "hello" test.txt 输出: Hello World hello linux HELLO GREP awk 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文本处理工具,它可以对文本文件进行分列处理、模式匹配和报告生成。它的语法类似一种简单的脚本语言。 awk 'pattern { action }' filename pattern:用于匹配文本的条件(可以省略,默认对所有行生效)。 action:在匹配的行上执行的操作。 $0:代表整行内容$1+ $2+ $3+ ...。 $1, $2, ...:代表各个列(默认分隔符是空白字符,可以通过 -F 参数指定其他分隔符)。 对于: A B C 1 Alice 25 Engineer 2 Bob 30 Designer awk '{print $1, $3}' filename #印指定列 输出: Alice Engineer Bob Designer sed sed -n '1000,$p' file 对于 filename这个文件,请只打印从第1000行开始一直到文件末尾的所有内容。$代表结尾,p是print打印。 管道 | 是将一个命令的输出直接传递给另一个命令作为输入的一种机制。 示例:将 grep 与 awk 联合使用:假设有一个日志文件 access.log,需要先用 grep 过滤出包含 "ERROR" 的行,再用 awk 提取时间字段: 127.0.0.1 27/Feb/2025:10:30:25 "GET /index.html HTTP/1.1" 200 1024 192.168.1.1 27/Feb/2025:10:31:45 "POST /login HTTP/1.1" 302 512 10.0.0.5 27/Feb/2025:10:32:10 "GET /error_page HTTP/1.1" 500 2048 ERROR grep 'ERROR' access.log | awk '{print $2}' 输出:27/Feb/2025:10:32:10 usermode 修改用户账户信息的命令 sudo usermod -aG docker zy123 #-aG一起用,添加zy123到group组 chmod 命令用于修改文件或目录的权限 数字方式:数字方式使用三个(或四个)数字来表示所有者、组用户和其他用户的权限。每个数字代表读 (4)、写 (2)、执行 (1) 权限的和。 chmod 644 filename #所有者:读 + 写 = 6 组用户:读 = 4 其他用户:读 = 4 符号方式 chmod [用户类别][操作符][权限] filename 用户类别: u:所有者(user) g:组用户(group) o:其他用户(others) a:所有用户(all),等同于 u+g+o 操作符: +:增加权限 -:去掉权限 =:直接设置权限 权限: r:读权限 w:写权限 x:执行权限 chmod u+x filename #为所有者增加执行权限 系统分析 df -h 查看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lsof"List Open Files"显示系统中当前打开的文件。 -i会显示所有正在使用网络连接的进程 lsof -i :80 #查看 80 端口上的进程,或者判断80端口是否被占用! netstat -ano | findstr :8080这是windows cmd下检查端口占用的命令 top 用于实时查看系统进程和资源占用情况。(CPU、内存、PID、用户等)。 top -p <pid> 只监控某个进程。 交互操作(进入 top 后按键):P → 按 CPU 占用率排序;M → 按 内存占用率排序 q → 退出 ps 用于查看当前系统中的进程快照。 ps -ef 查看所有进程的详细信息(常用)。 ps -aux 以 BSD 风格显示进程(带 CPU、内存占用率)。 ps -u <username> 查看某个用户的进程。 ps -p <pid> 查看某个进程的详细信息。 文本编辑器 nano:Debian 11自带了简便易用的nano文本编辑器 nano /etc/apt/sources.list #打开sources.list文件 Ctrl+O:保存修改 ->弹出询问-> Y则保存,N则不保存,ctrl+c 取消操作。 Ctrl+X:退出 vim 普通模式(Normal Mode): 打开 Vim 后默认进入普通模式。在该模式下,可以执行移动光标、删除、复制、粘贴等命令。 光标移动: 0:跳到当前行行首 $:跳到当前行行尾 gg: 将光标移到文件开头 文本操作: dd:删除(剪切)整行 yy:复制(拷贝)整行 p:在光标后粘贴(把剪切或复制的内容贴上) u:撤销上一步操作 Ctrl + r:重做上一步撤销的操作 插入模式(Insert Mode): 在普通模式下按 i、I、a、A 等键可进入插入模式,此时可以像普通编辑器那样输入文本。 按 ESC 键退出插入模式,返回普通模式。 可视模式(Visual Mode): 用于选中一段文本,自动进入可视模式。选中文本后可以进行复制、剪切等操作。 在可视模式下选中后按 d 删除 按 y 复制选中区域 命令行模式(Command-Line Mode): 在普通模式下,输入 : 进入命令行模式,可以执行保存、退出、查找等命令。 :w:保存当前文件 :q:退出 Vim(如果有未保存的修改会警告) :wq 或 :x:保存文件并退出 :q!:不保存强制退出 :set number:显示行号 :set paste:适用于代码或格式敏感的文本,确保粘贴操作不会破坏原有的布局和缩进。 :%d: 删除全文 抓包 sudo tcpdump -nn -i any port 1000 //查看请求端口1000的源 IP 地址 SSH 1. 生成密钥对 使用以下命令生成安全的 SSH 密钥对: ssh-keygen -t rsa -b 4096 -C "your_email@example.com" 生成的文件默认保存在用户主目录的 ~/.ssh/文件夹中: 私钥 (id_rsa):必须妥善保存在本地,严禁泄露。这是证明身份的核心凭证。 公钥 (id_rsa.pub):需要提供给服务端用于身份验证。 2. 核心概念:理解客户端与服务端 SSH 认证是双向的,关键在于分清每次连接中谁是客户端(主动发起连接的一方),谁是服务端(被动接受连接的一方)。 场景一:从服务器拉取 GitHub 代码 角色分配 客户端:你的 Linux 服务器(执行 git clone/push命令的机器) 服务端:GitHub 代码托管平台 认证流程 在客户端(你的服务器)生成 SSH 密钥对 将客户端的公钥内容添加到 GitHub 账户的 SSH Keys 设置中 当服务器执行 git clone git@github.com:...时: GitHub 会用存储的公钥发起挑战 你的服务器用本地私钥完成验证 本质:让你的服务器向 GitHub 证明其合法身份 场景二:通过 FinalShell 连接 Linux 服务器 角色分配 客户端:你的本地 Windows 电脑(运行 FinalShell 的机器) 服务端:目标 Linux 服务器 认证流程 在客户端(你的电脑)生成 SSH 密钥对 将客户端的公钥内容添加到服务端的 ~/.ssh/authorized_keys文件中 当 FinalShell 连接时: Linux 服务器用 authorized_keys中的公钥发起挑战 FinalShell 用本地私钥完成验证 本质:让你的电脑向 Linux 服务器证明你的用户身份 文件系统 在 Linux 系统中,整个文件系统从根目录 / 开始,下面简单介绍一些主要目录及其存放的文件类型: /bin 存放系统启动和运行时必需的用户二进制可执行文件,如常用的 shell 命令(例如 ls、cp、mv 等)。 /boot 包含启动加载器(如 GRUB)的配置文件和内核映像(kernel image),这些文件用于系统启动过程。 /dev 包含设备文件,这些文件代表系统中的各种硬件设备(例如硬盘、终端、USB 设备等),以及一些伪设备。 /etc 存放系统范围内的配置文件,例如网络配置、用户账户信息、服务配置等。这些文件通常由管理员维护。 /home 为普通用户提供的家目录,每个用户在这里有一个独立的子目录,存放个人文件和配置。 /lib 和 /lib64 存放系统和应用程序所需的共享库文件,这些库支持 /bin、/sbin 及其他程序的运行。 /media 通常用于挂载移动介质,如光盘、U 盘或其他可移动存储设备。 /mnt 提供一个临时挂载点,一般供系统管理员在需要手动挂载文件系统时使用。 /opt 用于安装附加的应用程序软件包,通常是第三方提供的独立软件,不与系统核心软件混合。 /proc 这是一个虚拟文件系统,提供内核和进程信息,例如系统资源使用情况、硬件信息、内核参数等。这里的文件不占用实际磁盘空间。 /root 系统管理员(root 用户)的家目录,与普通用户的 /home 分开存放。 /run 存储系统启动后运行时产生的临时数据,比如 PID 文件、锁文件等,系统重启后会清空该目录。 /sbin 存放系统管理和维护所需的二进制文件(系统级命令),例如网络配置、磁盘管理工具等,这些通常只由 root 用户使用。 /srv 用于存放由系统提供的服务数据,如 FTP、HTTP 服务的数据目录等。 /tmp 用于存放临时文件,许多应用程序在运行时会将临时数据写入这里,系统重启后通常会清空该目录。 /usr 存放大量用户应用程序和共享资源,其子目录包括: /usr/bin:大部分用户命令和应用程序。 /usr/sbin:非基本系统维护工具,主要供系统管理员使用。 /usr/lib:程序库文件。 /usr/share:共享数据,如文档、图标、配置样本等。 /var 存放经常变化的数据,如日志文件、缓存、邮件、打印队列和临时应用数据等。 Bash #!/bin/bash # 定义变量,注意等号两边不能有空格 name="World" # 如果脚本传入了参数,则使用第一个参数覆盖默认值 if [ $# -ge 1 ]; then # $# 表示传入脚本的参数个数 name=$1 # $1 表示第一个参数。 fi # 输出问候语 echo "Hello, $name!" #变量引用时要用 $ 符号,如 $name。 # 循环示例:遍历1到5的数字 for i in {1..5}; do echo "当前数字:$i" done # 定义一个函数,函数名为greet greet() { echo "函数内问候: Hello, $1!" } # 调用函数,并传入变量name作为参数 greet $name 如何运行? 赋予可执行权限 chmod +x hello_world.sh 执行 ./hello_world.sh 或者 ./hello_world.sh Alice #传参 在 Linux 系统中,默认情况下当前目录(.)并不包含在 PATH 环境变量中。这意味着,如果你在终端中直接输入脚本名(例如 hello_world.sh),系统不会在当前目录下查找这个脚本,而是只在 PATH 中指定的目录中查找可执行程序。使用 ./hello_world.sh 表示“在当前目录下执行 hello_world.sh”,从而告诉系统正确的路径。 如何设置定时任务? sudo crontab -e #在里面添加: 10 0 * * * /path/toyour/xx.sh #让gpt写 反向代理神器——Nginx Proxy Manager 【Docker系列】一个反向代理神器——Nginx Proxy Manager-我不是咕咕鸽 概念 正向代理是代理客户端的行为,即代理服务器代表客户端向目标服务器发出请求。客户端将自己的请求先发送给代理服务器,由代理服务器转发给真正的目标服务器,然后再将返回结果传递给客户端。 特点: 保护访问者(客户端)的信息:目标服务器只会看到代理服务器的请求,无法直接获知真正发起请求的客户端是谁。 应用场景:当客户端出于隐私、访问控制或跨越网络限制的目的,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IP或身份时,会使用正向代理。 反向代理是代理服务器代表目标服务器接收客户端请求,并将请求转发给内部的真实服务器,然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。客户端只与代理服务器通信,而不知道背后实际处理请求的服务器。 特点: 保护服务器端的信息:客户端看不到真正的服务器细节,只知道代理服务器。这样可以隐藏真实服务器的 IP 和其他内部结构信息,从而增强安全性和负载均衡等功能。 应用场景:在大型网站或应用中,为了防止恶意攻击或实现负载均衡,通常会在真实服务器前部署一个反向代理服务器。 docker 部署 version: '3' services: app: image: 'jc21/nginx-proxy-manager:latest' restart: unless-stopped ports: - '80:80' # 保持默认即可,不建议修改左侧的80 - '81:81' # 冒号左边可以改成自己服务器未被占用的端口 - '443:443' # 保持默认即可,不建议修改左侧的443 volumes: - ./data:/data # 冒号左边可以改路径,现在是表示把数据存放在在当前文件夹下的 data 文件夹中 - ./letsencrypt:/etc/letsencrypt # 冒号左边可以改路径,现在是表示把数据存放在在当前文件夹下的 letsencrypt 文件夹中 NPM后台管理网站运行在81号端口,NPM服务本身监听80(http)和443(https)端口 工作原理 用户访问网站(80/443端口) 当用户访问 https://blog.test.com 时,请求到达服务器的443端口。 Nginx根据域名匹配代理规则(由NPM配置),将请求转发到后端服务(如 192.168.1.100:8080)。 管理员访问后台(81端口) 管理员通过 http://服务器IP:81 访问NPM管理界面,配置代理规则。 配置完成后,NPM会自动生成Nginx配置文件并重启Nginx服务,使新规则生效。 两种方法实现SSL安全连接 1. 开启橙云+Cloudflare Origin CA:网站SSL证书自动续期又又又失败了?试试CloudFlare的免费证书,15年有效期!-我不是咕咕鸽 cloudflare解析DNS,开启橙云 Cloudflare Full (strict)模式(灵活模式下无需以下步骤) 在 Nginx Proxy Manager(NPM)添加 Cloudflare Origin CA 配置 Proxy Host 使其使用 选择刚刚添加的 Cloudflare Origin CA 证书 选择 Force SSL(强制 HTTPS) 启用 HTTP/2 支持 Cloudflare Origin CA作用:实现cloudflare与源服务器之间的流量加密 2.通配符SSL证书:【Docker系列】反向代理神器NginxProxyManager——通配符SSL证书申请-我不是咕咕鸽 更推荐第二种!!!目前正在使用,但是3个月续签一次证书! 浏览器 → (HTTPS) → NPM → (HTTP 或 HTTPS) → Gitea 这就是反向代理常见的工作流程。 默认经常是 NPM 做 SSL 终止(内网用 HTTP 转发给 Gitea)。如果你想内外全程加密,就要让 NPM -> Gitea 这段也走 HTTPS,并在 Gitea 上正确配置证书。 正向代理(用于拉取镜像) 下载Clash客户端:Release Clash-Premium · DustinWin/proxy-tools 或者Index of /Linux/centOS/ 我是windows上下载clashpremium-release-linux-amd64.tar.gz 然后FTP上传到linux服务器上。 下载配置文件config.yaml:每个人独一无二的 wget -O /home/zy123/VPN/config.yaml "https://illo1.no-mad-world.club/link/2zXAEzExPjAi6xij?clash=3" 类似这样: port: 7890 socks-port: 7891 allow-lan: false mode: Rule //Global log-level: info external-controller: 0.0.0.0:9090 unified-delay: true hosts: time.facebook.com: 17.253.84.125 time.android.com: 17.253.84.125 dns: enable: true use-hosts: true nameserver: - 119.29.29.29 - 223.5.5.5 - 223.6.6.6 - tcp://223.5.5.5 - tcp://223.6.6.6 - tls://dns.google:853 - tls://8.8.8.8:853 - tls://8.8.4.4:853 - tls://dns.alidns.com - tls://223.5.5.5 - tls://223.6.6.6 - tls://dot.pub - tls://1.12.12.12 - tls://120.53.53.53 - https://dns.google/dns-query - https://8.8.8.8/dns-query - https://8.8.4.4/dns-query - https://dns.alidns.com/dns-query - https://223.5.5.5/dns-query - https://223.6.6.6/dns-query - https://doh.pub/dns-query - https://1.12.12.12/dns-query - https://120.53.53.53/dns-query default-nameserver: - 119.29.29.29 - 223.5.5.5 - 223.6.6.6 - tcp://119.29.29.29 - tcp://223.5.5.5 - tcp://223.6.6.6 proxies: - {name: 🇭🇰 香港Y01, server: qvhh1-g03.hk01-ae5.entry.v50307shvkaa.art, port: 19273, type: ss, cipher: aes-256-gcm, password: 6e4124c4-456e-36a3-b144-c0e1a618d04c, udp: true} 注意,魔戒vpn给的是一个订阅地址!!!还需要解码 简便方法:windows上将订阅链接导入,自动解析成yaml配置文件,然后直接把该文件传到服务器上! 启动Clash ./CrashCore -d . & //后台启动 为Clash创建服务 1.创建 systemd 服务文件 sudo vim /etc/systemd/system/clash.service 2.在文件中添加以下内容: [Unit] Description=Clash Proxy Service After=network.target [Service] ExecStart=/home/zy123/VPN/CrashCore -d /home/zy123/VPN WorkingDirectory=/home/zy123/VPN Restart=always User=zy123 Group=zy123 [Install] WantedBy=multi-user.target 这段配置将 Clash 配置为: 在网络服务启动后运行。 在启动时自动进入后台,执行 CrashCore 服务。 如果服务意外停止,它将自动重启。 以 zy123 用户身份运行 Clash。 启动服务: sudo systemctl start clash 停止服务: sudo systemctl stop clash 查看服务状态: sudo systemctl status clash 配置YACD YACD 是一个基于 Clash 的 Web 管理面板,用于管理您的 Clash 配置、查看流量和节点信息等。 直接用现成的:https://yacd.haishan.me/ 服务器上部署:目前是npm手动构建安装启动的。 下载yacd 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haishanh/yacd.git 安装npm 构建yacd cd ~/VPN/yacd pnpm install pnpm build 启动yacd nohup pnpm serve --host 0.0.0.0 & //如果不是0.0.0.0 不能在windows上打开 停止进程 ps aux | grep pnpm kill xxx 通过http://124.71.159.195:4173/ 访问yacd控制面板。手动添加crash服务所在的ip:端口。 如果连不上:yacd面板和crash都是http协议就行了。 连接测试 直连: curl -v https://www.google.com 使用代理:curl -x http://127.0.0.1:7890 https://www.google.com File Browser 文件分享 https://github.com/filebrowser/filebrowser Docker 部署 File Browser 文件管理系统_filebrowser docker-CSDN博客 1.创建数据目录 mkdir -p /data/filebrowser/{srv,config,db} 2.目录授权 chmod -R 777 /data/filebrowser/ 3.编辑 docker-compose.yaml 文件 version: '3' services: filebrowser: image: filebrowser/filebrowser:s6 container_name: filebrowser restart: always ports: - "2000:80" # 将容器的80端口映射到宿主机2000端口 volumes: - /data/filebrowser/srv:/srv #保存用户上传的文件 - /data/filebrowser/config:/config # 配置文件存储路径 - /data/filebrowser/db:/database #数据库存储路径 调用API实现文件上传与下载 登录: # 登录 → 获取 JWT token(原始字符串) curl -X POST "yourdomain/api/login" \ -H "Content-Type: application/json" \ -d '{ "username": "admin", "password": "123456" }' 响应: "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…" //jwt令牌 上传: # 先把 token 保存到环境变量(假设你已经执行过 /api/login 并拿到了 JWT) export TOKEN="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…" # 定义要上传的本地文件和目标名称 FILE_PATH="/path/to/local/photo.jpg" OBJECT_NAME="photo.jpg" # 对远程路径做 URL 编码(保留斜杠) REMOTE_PATH="store/${OBJECT_NAME}" ENCODED_PATH=$(printf "%s" "${REMOTE_PATH}" \ | jq -sRr @uri \ | sed 's/%2F/\//g') # 发起上传请求(raw body 模式) curl -v -X POST "https://yourdomain/api/resources/${ENCODED_PATH}?override=true" \ -H "X-Auth: ${TOKEN}" \ -H "Content-Type: image/jpeg" \ # 根据文件后缀改成 image/png 等 --data-binary "@${FILE_PATH}" 获取分享链接url: # 假设已经执行过 /api/login 并把 JWT 保存在环境变量 TOKEN # 同样复用之前算好的 ENCODED_PATH 和 REMOTE_PATH # 调用分享接口(注意:POST,body 为空 JSON "{}") curl -s -X POST "https://yourdomain/api/share/${ENCODED_PATH}" \ -H "X-Auth: ${TOKEN}" \ -H "Cookie: auth=${TOKEN}" \ -H "Content-Type: text/plain;charset=UTF-8" \ -d '{}' \ | jq -r '.hash' \ | xargs -I{} printf "https://yourdomain/api/public/dl/%s/%s\n" {} "${REMOTE_PATH}" Gitea Gitea Docker 安装与使用详解:轻量级自托管 Git 服务教程-CSDN博客 version: "3" services: gitea: image: gitea/gitea:latest container_name: gitea environment: - USER_UID=1000 - USER_GID=1000 restart: always ports: - "3000:3000" # 将宿主机的3000端口映射到容器的3000端口 volumes: - /data/gitea:/data # 持久化存储Gitea数据(包括仓库、配置、日志等) EasyImage 【好玩儿的Docker项目】10分钟搭建一个简单图床——Easyimage-我不是咕咕鸽 github地址:icret/EasyImages2.0: 简单图床 - 一款功能强大无数据库的图床 2.0版 sudo -i # 切换到root用户 apt update -y # 升级packages apt install wget curl sudo vim git # Debian系统比较干净,安装常用的软件 version: '3.3' services: easyimage: image: ddsderek/easyimage:latest container_name: easyimage ports: - '1000:80' environment: - TZ=Asia/Shanghai - PUID=1000 - PGID=1000 volumes: - '/root/data/docker_data/easyimage/config:/app/web/config' - '/root/data/docker_data/easyimage/i:/app/web/i' restart: unless-stopped 网页打开显示bug: cd /data/easyimage/config/config.php 这里添加上https 网站域名 图片域名设置可以改变图片的url:IP或域名 picgo安装: Releases · Molunerfinn/PicGo 1.右下角小窗打开 2.插件设置,搜索web-uploader 1.1.1 (自定义web图床) 旧版有搜索不出来的情况!建议直接安装最新版! 3.配置如下,API地址从easyimage-设置-API设置中获取 typora设置 左上角文件-偏好设置-图像-插入图片时{ 上传图片-picgo服务器-填写picgo安装路径 } ps:还可以选择上传到./assets,每个md文件独立 或者上传到指定路径如/image,多个md文件共享 py脚本1:将所有md文件中的图片路径改为本地,统一保存到本地output文件夹中 py脚本2:将每个md文件及其所需图片单独保存,保存到本地,但每个md文件有自己独立的assets文件夹 py脚本3:将本地图片上传到easyimage图床并将链接返回替换md文件中的本地路径 Typecho 【好玩儿的Docker项目】10分钟搭建一个Typecho博客|太破口!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!-我不是咕咕鸽 typecho:https://github.com/typecho/typecho/ 注意:nginx一定要对typecho目录有操作权限! sudo chmod 755 -R ./typecho services: nginx: image: nginx ports: - "4000:80" # 左边可以改成任意没使用的端口 restart: always environment: - TZ=Asia/Shanghai volumes: - ./typecho:/var/www/html - ./nginx:/etc/nginx/conf.d - ./logs:/var/log/nginx depends_on: - php networks: - web php: build: php restart: always expose: - "9000" # 不暴露公网,故没有写9000:9000 volumes: - ./typecho:/var/www/html environment: - TZ=Asia/Shanghai depends_on: - mysql networks: - web pyapp: build: ./markdown_operation # Dockerfile所在的目录 restart: "no" networks: - web env_file: - .env depends_on: - mysql mysql: image: mysql:5.7 restart: always environment: - TZ=Asia/Shanghai expose: - "3306" # 不暴露公网,故没有写3306:3306 volumes: - ./mysql/data:/var/lib/mysql - ./mysql/logs:/var/log/mysql - ./mysql/conf:/etc/mysql/conf.d env_file: - mysql.env networks: - web networks: web: 卸载: sudo -i # 切换到root cd /root/data/docker_data/typecho # 进入docker-compose所在的文件夹 docker-compose down # 停止容器,此时不会删除映射到本地的数据 cd ~ rm -rf /root/data/docker_data/typecho # 完全删除映射到本地的数据 主题 Joe主题:https://github.com/HaoOuBa/Joe Joe再续前缘主题 - 搭建本站同款网站 - 易航博客 自定义文章详情页的上方信息(如更新日期/文章字数第): /typecho/usr/themes/Joe/functions.php中定义art_count,统计字数(粗略)。 原始 Markdown → [1] 删除代码块/行内代码/图片/链接标记/标题列表标记/强调符号 → [2] strip_tags() + html_entity_decode() → [3] 正则保留 “文字+数字+标点”,去除其它 → 结果用 mb_strlen() 得到最终字数 typecho/usr/themes/Joe/module/single/batten.php <?php if (!defined('__TYPECHO_ROOT_DIR__')) { http_response_code(404); exit; } ?> <h1 class="joe_detail__title"><?php $this->title() ?></h1> <div class="joe_detail__count"> <div class="joe_detail__count-information"> <a href="<?php $this->author->permalink(); ?>"> <img width="38" height="38" class="avatar lazyload" src="<?php joe\getAvatarLazyload(); ?>" data-src="<?php joe\getAvatarByMail($this->author->mail) ?>" alt="<?php $this->author(); ?>" /> </a> <div class="meta ml10"> <div class="author"> <a class="link" href="<?php $this->author->permalink(); ?>" title="<?php $this->author(); ?>"><?php $this->author(); ?></a> </div> <div class="item"> <span class="text"> <?php echo $this->date('Y-m-d'); ?> / <?php $this->commentsNum('%d'); ?> 评论 / <?php echo joe\getAgree($this); ?> 点赞 / <?php echo joe\getViews($this); ?> 阅读 / <?php echo art_count($this->cid); ?> 字 </span> </div> </div> </div> </div> <div class="relative" style="padding-right: 40px;"> <i class="line-form-line"></i> <!-- 新增最近修改日期显示 --> <div style="font-size: 1.0em; position: absolute; right: 20px; top: 50%; transform: translateY(-50%);"> 最后更新于 <?php echo date('m-d', $this->modified); ?> </div> <div class="flex ac single-metabox abs-right"> <div class="post-metas"> <!-- 原图标及其他冗余信息已删除 --> </div> <div class="clearfix ml6"> <!-- 编辑文章/页面链接已删除 --> </div> </div> </div> 修改代码块背景色: typecho/usr/themes/Joe/assets/css/joe.global.css .joe_detail__article code:not([class]) { border-radius: var(--radius-inner, 4px); /* 可以设置一个默认值 */ background: #f5f5f5; /* 稍微偏灰的背景色 */ color: #000000; /* 黑色字体 */ padding: 2px 6px; /* 内边距可以适当增大 */ font-family: "SFMono-Regular", Consolas, "Liberation Mono", Menlo, Courier, monospace; word-break: break-word; font-weight: normal; -webkit-text-size-adjust: 100%; -webkit-font-smoothing: antialiased; white-space: pre-wrap; /* 保持代码换行 */ font-size: 0.875em; margin-inline-start: 0.25em; margin-inline-end: 0.25em; } 大坑: 会显示为勾选框,无法正常进行latex公式解析,因为typecho/usr/themes/Joe/public/short.php中设置了短代码替换,在文章输出前对 $content 中的特定标记或短代码进行搜索和替换,从而实现一系列自定义功能。现已全部注释。 typecho/usr/themes/Joe/assets/js/joe.single.js原版: 显示弹窗,点叉后消失 { document.querySelector('.joe_detail__article').addEventListener('copy', () => { autolog.log(`本文版权属于 ${Joe.options.title} 转载请标明出处!`, 'warn', false); }); } 显示5秒后消失: document.querySelector('.joe_detail__article').addEventListener('copy', () => { // 显示 autolog 消息 autolog.log(`本文版权属于 ${Joe.options.title} 转载请标明出处!`, 'warn', false); // 5 秒后删除该消息 setTimeout(() => { const warnElem = document.querySelector('.autolog-warn'); if (warnElem) { warnElem.remove(); // 或者使用 warnElem.style.display = 'none'; } }, 5000); }); markdown编辑与解析 确保代码块```后面紧跟着语言,如```java,否则无法正确显示。 markdown编辑器插件:https://xiamp.net/archives/aaeditor-is-another-typecho-editor-plugin.html '开启公式解析!' markdown解析器插件:mrgeneralgoo/typecho-markdown: A markdown parse plugin for typecho. 关闭公式解析,仅开启代码解析! slug为页面缩略名,在新增文章时可以传入,默认是index数字。 qBittorrent 【好玩的Docker项目】10分钟搭建你专属的下载神器——qbittorrent-我不是咕咕鸽 docker pull linuxserver/qbittorrent cd ~ mkdir /root/data/docker_data/qBittorrent #创建qbitorrent数据文件夹 cd /root/data/docker_data/qBittorrent mkdir config downloads #创建配置文件目录与下载目录 nano docker-compose.yml #创建并编辑文件 services: qbittorrent: image: linuxserver/qbittorrent container_name: qbittorrent environment: - PUID=1000 - PGID=1000 - TZ=Asia/Shanghai # 你的时区 - UMASK_SET=022 - WEBUI_PORT=8081 # 将此处修改成你欲使用的 WEB 管理平台端口 volumes: - ./config:/config # 绝对路径请修改为自己的config文件夹 - ./downloads:/downloads # 绝对路径请修改为自己的downloads文件夹 ports: # 要使用的映射下载端口与内部下载端口,可保持默认,安装完成后在管理页面仍然可以改成其他端口。 - 6881:6881 - 6881:6881/udp # 此处WEB UI 目标端口与内部端口务必保证相同,见问题1 - 8081:8081 restart: unless-stopped 有个bug!qBittorrent 登录遇到 unauthorized的解决方法: 1、先停止容器docker compose down 2、进入配置文件夹config,编辑qBittorrent.conf在文末加上: WebUI\HostHeaderValidation=false WebUI\CSRFProtection=false 3.如果还是进不去,在地址后端添加'/' 内网穿透 使用服务提供商 网址:https://natapp.cn 1.隧道查看 2.隧道配置 配置映射关系: 3.客户端下载与配置 https://natapp.cn/#download ,参考官方文档,配置本地token,启动本地客户端。 自己搭建FRP 数据流转流程 外部请求到达 frp-server 你在 frps.ini(服务端配置)里为某个 proxy 分配了一个 remote_port(或 custom_domains)。 当外部用户(浏览器、移动端、其他服务)访问 http://your.frps.ip:remote_port/... 时,流量首先打到你部署在公网的 frp-server 上。 frp-server 转发到 frp-client frp-server 维护着一个与每个 frp-client 的长连接(control connection)。 收到外部连接后,frp-server 会基于这个 control 通道告诉对应的 frp-client: “有一个新连接,请你去拿 proxy(name) 对应的后端服务数据。” frp-server 不自己去连 Java 后端,它只是做信令和数据的“管道”管理。 frp-client 建立到本地 Java 服务的连接 frp-client 收到信令后,内部根据 proxies 配置: [[proxies]] name = "my-java-app" type = "tcp" local_ip = "127.0.0.1" local_port = 8080 remote_port= 18080 它会在容器或宿主机内部打开一个新的 TCP 连接,指向 127.0.0.1:8080(即你的 Java 服务) frp-server frps.toml: # https://github.com/fatedier/frp/blob/dev/conf/frps_full_example.toml [common] # 监听端口 bind_port = 7000 # 面板端口 dashboard_port = 7500 # 登录面板的账号密码(修改成自己的) dashboard_user = admin dashboard_pwd = admin # token = docker-compose: version: '3.9' services: frps: image: fatedier/frps:v0.60.0 hostname: frps container_name: frps volumes: - "./config/frps.toml:/frps.toml" command: - "-c" - "/frps.toml" network_mode: "host" frp-client frpc.toml: # 服务端地址 https://github.com/fatedier/frp/blob/dev/conf/frpc_full_example.toml serverAddr = "124.71.159.195" # 服务端配置的bindPort serverPort = 7000 # token = [[proxies]] # 代理应用名称,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配置 name = "smile-dev-tech-01" # 代理类型 有tcp\udp\stcp\p2p type = "tcp" # 客户端代理应用IP localIP = "host.docker.internal" # 客户端代理应用端口 localPort = 8234 # 服务端反向代理端口;提供给外部访问 remotePort = 8234 [[proxies]] # 代理应用名称,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配置 name = "smile-dev-tech-02" # 代理类型 有tcp\udp\stcp\p2p type = "tcp" # 客户端代理应用IP localIP = "host.docker.internal" # 客户端代理应用端口 localPort = 9001 # 服务端反向代理端口;提供给外部访问 remotePort = 9001 docker-compose: # 命令执行 docker-compose -f docker-compose.yml up -d version: '3.9' services: frpc: image: fatedier/frpc:v0.60.0 hostname: frpc container_name: frpc volumes: - "./config/frpc.toml:/frpc.toml" command: - "-c" - "/frpc.toml" network_mode: "host" frp-server必须部署在有公网ip的服务器,frp-client客户端有两种部署方式: 1.docker部署,如上 2.下载windows客户端https://github.com/fatedier/frp/releases/tag/v0.60.0 **注意:**如果java后端和client都部署在docker同一网络中,frpc.toml 中 localIP = "localhost" 如果client在docker容器,java在idea中启动,那么 localIP = "host.docker.internal" 如果client在windows下启动,java在idea中启动, localIP = "localhost" 总之,关键是让client和java互通;client和server互通比较容易!!! 公网ip:7500 可以查看面板。
杂项
zy123
3月21日
0
8
0
2025-03-21
git基本操作
Git linux上安装Git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git Git Bash:与linux风格接近,使用最多,推荐 Git CMD:windows风格 Git GUI:图形界面,不推荐 查看配置 git config -l :查看所有配置 git config --global --list 查看用户配置的 git config --system --list :系统配置的 核心原理 index是暂存区 respository 是本地代码仓库,保存着本地的各个版本代码 remote是远程仓库,通常是github/gitee码云 如何克隆别人已有的项目 获取项目地址http 打开本地文件系统,选择你需要保存项目的位置并打开cmd git clone xxx,这个过程可能需要验证身份,输入用户名密码 如何将本地仓库与远程仓库连接?从零开始 法1: 首先在Github上新建一个代码仓库,拷贝地址 eg:https://github.com/zhangww-web/JianShu.git 在你本地文件夹下鼠标右键git bash here git init 新建本地仓库,生成.git隐藏文件,点进去有head文件。 git remote add origin url,可以绑定远程仓库 继续输入git pull origin master(若你远程仓库为空,不需要这一步) git add .(.表示所有的,注意这个‘点’)—将本地文件提交至暂存区 git commit -m '提交信息' git push origin master 法2: 第2种方法比较简单,直接用把远程仓库拉到本地,然后再把自己本地的项目拷贝到仓库中去。然后push到远程仓库上去即可。要求远程仓库为新建的空仓库!!! 在空文件夹中git bash here(不用init!) 首先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zhangww-web/JianShu.git 然后复制自己项目的所有文件到刚刚克隆下来的仓库中 git push -u origin master 法3:在android studio中集成 配置Git 关联自己的github 对于任何安卓项目,前两步都是通用的!!! 这里的Remote填远程仓库地址,eg: https://github.com/zhangww-web/JianShu.git IDEA 方法类似,先init本地仓库, 点击顶部菜单栏的 Git -> Manage Remotes。 如果Share project on github一直失败,可以这样: 前面步骤不变,现在去github上新建一个空白仓库,获得一个remote url,然后本地仓库提交到该空白仓库,即可建立链接。 迁移代码仓库 法一(推荐):访问令牌(Access Token)获取:点击右上角头像,选择“Settings”(设置)。 在左侧菜单中找到“Developer settings”(开发者设置),然后点击“Personal access tokens”(个人访问令牌)。点击“Generate new token”(生成新令牌),按照需要选择相应的权限(通常建议勾选 repo、read:org 等,根据你的实际需求)。生成后将令牌复制下来,填入 Gitea 的迁移界面中。 直接推完整git信息,推荐 法二: 本地有完整的代码已经git提交记录,不想丢失,推送到新的远程仓库: 在本地文件夹下git bash here git remote add origin <新仓库地址> git push -u origin --all 注意:只会将你本地仓库已经 checkout 出来的所有分支(即本地存在的分支)推送到新远程仓库中。 Git 常用命令 提交代码 git add--> git commit --> git push git add . 提交所有文件到暂存区,此时git status显示changes to be commited git commit -m "describe描述性内容" 提交到本地仓库 分支操作 git banch -a 可以查看所有分支 git branch dev 可以新建dev分支 git checkout dev 可以切换到dev分支 git branch -d dev 删除dev分支 git branch -m dev cs :将dev分支修改名称为cs分支 push失败问题 首先,科学上网一定能打开github的官网,但是idea中仍然无法push 此时查看你的代理服务器的端口,发现是7890 然后打开git bash,输入以下代码: 使用http代理 git config --global http.proxy http://127.0.0.1:7890 git config --global https.proxy https://127.0.0.1:7890 使用socks5代理 git config --global http.proxy socks5://127.0.0.1:7890 git config --global https.proxy socks5://127.0.0.1:7890 取消代理 git config --global --unset http.proxy git config --global --unset https.proxy 或者使用国产的gitee或者自己服务器上搭建gitea进行代码托管!!! 拉取代码与解决冲突 git pull 命令用于从远程仓库拉取(fetch)并合并(merge)最新的更改到本地仓库。它实际上执行了两个操作: git fetch: 这个操作会从远程仓库下载最新的更改到本地仓库,但不会自动合并到当前分支。它将远程仓库的更改存储在本地仓库中,使你能够查看它们,但不会更改你当前工作目录中的文件。 git merge: 这个操作将远程仓库的更改合并到当前分支。如果有冲突,你需要解决冲突后再次提交合并的结果 情况1:本地修改代码未提交,拉取代码的时候就会报错: 错误:您对下列文件的本地修改将被合并操作覆盖: docker-compose.yaml 请在合并前提交或贮藏您的修改。 正在终止 暂存未提交的更改(git stash) 如果还不想提交本地修改,可以将更改暂存起来: git stash git pull git stash pop git stash 会将当前工作区的改动保存到一个栈中,拉取完成后通过 git stash pop 恢复修改。如果恢复过程中出现冲突,同样需要手动解决。 舍弃本地修改 如果确定不需要这些修改,可以放弃它们: git reset --hard git pull 但是推荐先提交本地的代码!!! git add . git commit -m "描述本次修改的提交信息" git pull 情况2:权限校验问题 一般可以保持git网页端账号的登录状态,再pull,会有弹窗出来输入git的用户名和密码,成功后即可拉取。 情况3 合并冲突,以pycharm为例 1.触发冲突解决界面 当你执行 git pull 后如果出现冲突,PyCharm 会在右下角或版本控制工具窗口中提醒有冲突文件。你可以点击提示信息或在版本控制面板中找到冲突文件。 2.启动合并工具 双击冲突文件后,PyCharm 会自动打开三方合并工具。界面通常分为三部分: 左侧:本地修改(当前分支的更改) 右侧:远程修改(要合并进来的更改) 中间:合并结果(你需要编辑的区域) 3.手动选择并合并代码 在合并工具中,你可以逐个查看冲突部分: 点击左侧或右侧的按钮来选择保留哪部分内容。 如果需要,你也可以手动编辑中间的合并结果区域,直接输入合适的代码。 合并工具通常会有跳转到下一个冲突的按钮,方便你逐个解决。 4.保存合并结果并标记解决 合并完成后,点击工具窗口上的“Apply”或“Accept Merge”按钮,保存你的修改。此时,冲突文件会标记为已解决。 5.提交合并后的更改 返回主界面后,你可以在版本控制面板中看到已解决的文件。检查确认无误后,通过 VCS 菜单或直接点击工具栏中的提交按钮,将合并结果提交到仓库。 其他Git相关 SSH公私钥 公私钥生成 在linux中,使用账号密码链接github报错如下: remote: Support for password authentication was removed on August 13, 2021. remote: Please see https://docs.github.com/get-started/getting-started-with-git/about-remote-repositories#cloning-with-https-urls for information on currently recommended modes of authentication. 致命错误:'https://github.com/zhangww-web/reptile.git/' 鉴权失败 原因是linux不支持账号密码链接!! 配置ssh,可以在git push的时候直接推送,github会通过ssh来验证你的身份。 如何在linux中配置私钥? 生成 SSH 密钥: 如果你还没有 SSH 密钥,可以使用以下命令生成: ssh-keygen -t rsa -b 4096 -C "your_email@example.com" 按照提示保存密钥文件。 添加 SSH 密钥到 GitHub: 复制生成的公钥内容(通常在 ~/.ssh/id_rsa.pub 文件中)。 登录到 GitHub。 进入 SSH and GPG keys 页面。 点击 "New SSH key" 按钮,粘贴公钥内容并保存。 使用 SSH URL 克隆仓库: git clone git@github.com:zhangww-web/reptile.git SSH 连接 GitHub 并触发身份验证,流程如下: GitHub 发送一个随机挑战(Challenge) GitHub 服务器会向你的 Linux 服务器发送一个随机字符串,并用 你的公钥 进行加密。 你的 Linux 服务器用私钥解密 你的 SSH 客户端(ssh 命令或 git)会自动使用本地的 私钥(id_rsa) 进行解密。如果解密成功,证明你拥有匹配的私钥。 返回解密后的数据 你的客户端将解密后的数据返回给 GitHub。 GitHub 验证解密结果 GitHub 服务器检查解密结果是否匹配它最初发送的随机挑战。如果匹配,则认证成功。 身份验证逻辑:GitHub 发送加密数据 → 你的私钥解密 → 返回结果 → GitHub 确认一致性 → 认证成功。 如果避免每次git pull都要验证身份? git config --global credential.helper store //将凭据保存到磁盘上(明文存储): .gitignore(忽略某些文件) .gitignore 的生效规则 对未跟踪的文件: 被标记的文件会被忽略,不会出现在 Git 提交列表中(IDEA 中会显示为灰色或隐藏)。 对已跟踪的文件: 如果 application-local.yml 之前已经被 Git 跟踪过(即曾经提交过),.gitignore 不会自动将其从版本控制中移除。它仍会出现在提交列表中。 如果不小心commit了或者git add(暂存但未提交)如何撤销? 例:如果在添加.gitignore文件前不小心提交了.idea文件夹,到项目根目录,git bash here git rm -r --cached -f .idea git commit -m "Remove .idea from tracking" git rm:从版本控制中删除文件 -r:递归删除指定目录下的所有文件。 --cached:关键选项,指定操作只针对暂存区,不动工作目录 为什么.gitignore文件不放在.git文件夹中? 便于版本控制:.gitignore文件放在项目的根目录中,可以和项目代码一起被版本控制,这样其他协作开发者也能看到和使用相同的忽略规则。如果把.gitignore放在.git文件夹中,它就不会被版本控制系统追踪到。 撤销Git版本控制 1.直接把项目文件夹中的.git文件夹删除即可(开启查看隐藏文件夹可看到) 2:使用 Git 命令(保留文件,仅移除版本控制) git init # 重新初始化(可选,非必须) git rm -r --cached . # 移除所有文件的跟踪状态 添加协作者 协作者权限 如果不使用组织的话,你也可以单独为每个仓库添加协作者。这样做的话,公钥仍然应该添加到你的个人设置中,但是你可以在每个仓库的设置中单独管理协作者访问权限。 设置步骤包括: 打开你想要添加协作者的仓库。 导航到仓库设置中的“Manage access”(管理访问)或“Collaborators”(协作者)部分。 添加协作者的GitHub用户名,并设置他们的访问级别。
杂项
zy123
3月21日
0
5
0
2025-03-21
anaconda基础命令
Anaconda基础命令 cuda版本 12.3.1 驱动版本 546.26 打开anaconda prompt(普通命令行cmd也可以): 查看版本和环境 conda -V 查看版本 conda env list 查看已安装的环境 *代表当前环境 环境管理 conda create -n 新环境名字 python=3.7 (若只有python则下载最新版python) conda activate 新环境名字 可以切换环境 conda deactivate 退出环境到base conda remove -n 新环境名字 --all 删除创建的环境(先deactivate退出) 包管理 注:包管理操作前请先激活目标环境。 conda list 列出当前环境所安装的包 conda search numpy 可以查看numpy有哪些版本 conda install numpy 可以指定版本,默认最新版 pip install -r requirements.txt (使用 pip 安装依赖包列表) conda remove numpy 删除numpy以及所有依赖关系的包 查看激活的环境的python版本 python --version 结合 PyCharm 使用 conda 环境 在 conda 中创建好虚拟环境 如上文所示,使用 conda create -n 新环境名字 python=版本 创建。 在 PyCharm 中使用已有的 conda 环境 打开 PyCharm,进入 File > Settings > Project: YourProject > Python Interpreter 点击右侧的 Show All,可以看到 PyCharm 已经检测到的所有解释器。 若没有显示目标 conda 环境,可以点击右侧的加号(+)添加现有 conda 环境作为解释器。 这是添加conda镜像 conda config --add channels http://mirrors.tuna.tsinghua.edu.cn/anaconda/pkgs/free/ conda config --add channels http://mirrors.tuna.tsinghua.edu.cn/anaconda/pkgs/main/ conda config --add channels https://mirrors.tuna.tsinghua.edu.cn/anaconda/pkgs/free conda config --add channels https://mirrors.tuna.tsinghua.edu.cn/anaconda/cloud/conda-forge conda config --add channels https://mirrors.tuna.tsinghua.edu.cn/anaconda/cloud/mysys2/ conda config --set show_channel_urls yes 这是添加Pypi镜像,适用于pip安装 清华:https://pypi.tuna.tsinghua.edu.cn/simple 阿里云:https://mirrors.aliyun.com/pypi/simple/ 中国科技大学: https://pypi.mirrors.ustc.edu.cn/simple/ 华中理工大学:https://pypi.hustunique.com/ 山东理工大学:https://pypi.sdutlinux.org/ 豆瓣:https://pypi.douban.com/simple/ pip config set global.index-url https://pypi.tuna.tsinghua.edu.cn/simple 在conda中导出pip requirements.txt: pip freeze > requirements.txt Conda环境与Pycharm环境的大坑 如果你的pycharm中使用conda环境,那么你在pycharm的终端中所用的可能不是conda环境! 解决办法: shell path改为 cmd.exe 这样虚拟环境就默认设置为conda环境了 如果命令行cd到项目根目录,所用的也并不是conda环境!这里用的是conda的默认环境? 正确方法: 1.使用anaconda prompt打开 2.conda activate env 激活环境 3.cd到项目根目录 4.输入命令
杂项
zy123
3月21日
0
2
0
2025-03-21
JavaWeb——前端
JavaWeb JavaWeb学习路线 前后端分离开发 需求分析:首先我们需要阅读需求文档,分析需求,理解需求。 接口定义:查询接口文档中关于需求的接口的定义,包括地址,参数,响应数据类型等等 前后台并行开发:各自按照接口文档进行开发,实现需求 测试:前后台开发完了,各自按照接口文档进行测试 前后段联调测试:前段工程请求后端工程,测试功能 Html/CSS 标签速记: 不闭合标签: 空格占位符: 正文格式:line-height:设置行高;text-indent:设置首行缩进;text-align:规定文本的水平对齐方式 CSS引入方式 名称 语法描述 示例 行内样式 在标签内使用style属性,属性值是css属性键值对 <h1 style="xxx:xxx;">中国新闻网</h1> 内嵌样式 定义<style>标签,在标签内部定义css样式 <style> h1 {...} </style> 外联样式 定义<link>标签,通过href属性引入外部css文件 <link rel="stylesheet" href="css/news.css"> CSS选择器 1.元素(标签)选择器: 选择器的名字必须是标签的名字 作用:选择器中的样式会作用于所有同名的标签上 元素名称 { css样式名:css样式值; } 例子如下: div{ color: red; } 2.id选择器: 选择器的名字前面需要加上# 作用:选择器中的样式会作用于指定id的标签上,而且有且只有一个标签(由于id是唯一的) #id属性值 { css样式名:css样式值; } 例子如下: #did { color: blue; } 3.类选择器: 选择器的名字前面需要加上 . 作用:选择器中的样式会作用于所有class的属性值和该名字一样的标签上,可以是多个 .class属性值 { css样式名:css样式值; } 例子如下: .cls{ color: green; } 这里使用了第二种CSS引入方式,内嵌样式,<style>包裹,里面用了三种CSS选择器 <!DOCTYPE html> <html lang="en"> <head> <meta charset="UTF-8"> <meta http-equiv="X-UA-Compatible" content="IE=edge"> <meta name="viewport" content="width=device-width, initial-scale=1.0"> <title>焦点访谈:中国底气 新思想夯实大国粮仓</title> <style> h1 { color: #4D4F53; } /* 元素选择器 */ /* span { color: red; } */ /* 类选择器 */ /* .cls { color: green; } */ /* ID选择器 */ #time { color: #968D92; font-size: 13px; /* 设置字体大小 */ } </style> </head> <body> <img src="img/news_logo.png"> 新浪政务 > 正文 <h1>焦点访谈:中国底气 新思想夯实大国粮仓</h1> <hr> <span class="cls" id="time">2023年03月02日 21:50</span> <span class="cls">央视网</span> <hr> </body> </html> 页面布局 盒子模型,盒子部分指的是border及以内的部分,不包括margin 布局标签:实际开发网页中,会大量频繁的使用 div 和 span 这两个没有语义的布局标签。 标签: 特点: div标签: 一行只显示一个(独占一行) 宽度默认是父元素的宽度,高度默认由内容撑开 可以设置宽高(width、height) span标签: 一行可以显示多个 宽度和高度默认由内容撑开 不可以设置宽高(width、height) box-sizing: border-box,此时指定width height为盒子的高宽,而不是content的高宽 表格标签 table> : 用于定义整个表格, 可以包裹多个 <tr>, 常用属性如下: border:规定表格边框的宽度 width:规定表格的宽度 cellspacing: 规定单元之间的空间 <tr> : 表格的行,可以包裹多个 <td> <td> : 表格单元格(普通),可以包裹内容 , 如果是表头单元格,可以替换为 <th> ,th具有加粗居中展示的效果 表单标签 表单场景: 表单就是在网页中负责数据采集功能的,如:注册、登录的表单。 表单标签: <form> 表单属性: action: 规定表单提交时,向何处发送表单数据,表单提交的URL。 method: 规定用于发送表单数据的方式,常见为: GET、POST。 GET:表单数据是拼接在url后面的, 如: xxxxxxxxxxx?username=Tom&age=12,url中能携带的表单数据大小是有限制的。 POST: 表单数据是在请求体(消息体)中携带的,大小没有限制。 表单项标签: 不同类型的input元素、下拉列表、文本域等。 input: 定义表单项,通过type属性控制输入形式 type取值 描述 text 默认值,定义单行的输入字段 password 定义密码字段 radio 定义单选按钮 checkbox 定义复选框 file 定义文件上传按钮 date/time/datetime-local 定义日期/时间/日期时间 number 定义数字输入框 email 定义邮件输入框 hidden 定义隐藏域 submit / reset / button 定义提交按钮 / 重置按钮 / 可点击按钮 select: 定义下拉列表 textarea: 定义文本域 <!DOCTYPE html> <html lang="en"> <head> <meta charset="UTF-8"> <meta http-equiv="X-UA-Compatible" content="IE=edge"> <meta name="viewport" content="width=device-width, initial-scale=1.0"> <title>HTML-表单项标签</title> </head> <body> <!-- value: 表单项提交的值 --> <form action="" method="post"> 姓名: <input type="text" name="name"> <br><br> 密码: <input type="password" name="password"> <br><br> 性别: <input type="radio" name="gender" value="1"> 男 <label><input type="radio" name="gender" value="2"> 女 </label> <br><br> 爱好: <label><input type="checkbox" name="hobby" value="java"> java </label> <label><input type="checkbox" name="hobby" value="game"> game </label> <label><input type="checkbox" name="hobby" value="sing"> sing </label> <br><br> 图像: <input type="file" name="image"> <br><br> 生日: <input type="date" name="birthday"> <br><br> 时间: <input type="time" name="time"> <br><br> 日期时间: <input type="datetime-local" name="datetime"> <br><br> 邮箱: <input type="email" name="email"> <br><br> 年龄: <input type="number" name="age"> <br><br> 学历: <select name="degree"> <option value="">----------- 请选择 -----------</option> <option value="1">大专</option> <option value="2">本科</option> <option value="3">硕士</option> <option value="4">博士</option> </select> <br><br> 描述: <textarea name="description" cols="30" rows="10"></textarea> <br><br> <input type="hidden" name="id" value="1"> <!-- 表单常见按钮 --> <input type="button" value="按钮"> <input type="reset" value="重置"> <input type="submit" value="提交"> <br> </form> </body> </html> name="gender":这个属性定义了单选按钮组的名称,它们被分为同一个组,因此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按钮。在这种情况下,所有具有相同 name 属性值的单选按钮都被视为同一组。 value="1" 和 value="2":这些是单选按钮的值。当用户选择某个单选按钮时,该单选按钮的值将被提交到服务器。在这种情况下,value="1" 表示选择男性,而 value="2" 表示选择女性。 用户在浏览器中看到的文本内容是 "男" 和 "女"。 女 这里的label意味着用户不仅可以点击单选按钮本身来选择选项,当用户单击 "女" 这个标签文本时,与之关联的单选按钮也会被选中。 JavaScript JS引入方式 **第一种方式:**内部脚本,将JS代码定义在HTML页面中 JavaScript代码必须位于<script></script>标签之间 在HTML文档中,可以在任意地方,放置任意数量的<script> 一般会把脚本置于<body>元素的底部,可改善显示速度 例子: <script> alert("Hello JavaScript") </script> **第二种方式:**外部脚本将, JS代码定义在外部 JS文件中,然后引入到 HTML页面中 外部JS文件中,只包含JS代码,不包含<script>标签 引入外部js的<script>标签,必须是双标签 例子: <script src="js/demo.js"></script> 注意:demo.js中只有js代码,没有<script>标签 JS基础语法 书写语法 区分大小写:与 Java 一样,变量名、函数名以及其他一切东西都是区分大小写的 每行结尾的分号可有可无 大括号表示代码块 注释: 单行注释:// 注释内容 多行注释:/* 注释内容 */ 输出的三种形式: api 描述 window.alert() 警告框 document.write() 在HTML 输出内容 console.log() 写入浏览器控制台 变量 关键字 解释 var 早期ECMAScript5中用于变量声明的关键字 let ECMAScript6中新增的用于变量声明的关键字,相比较var,let只在代码块内生效(大括号) const 声明常量的,常量一旦声明,不能修改 var:作用域比较大,全局的;可以重复定义,后面的覆盖前面的 let:局部变量(代码块内生效{}),不可重复定义。 const: const pi=3.14 数据类型和运算符 数据类型 描述 number 数字(整数、小数、NaN(Not a Number)) string 字符串,单双引皆可 boolean 布尔。true,false null 对象为空 undefined 当声明的变量未初始化时,该变量的默认值是 undefined 运算规则 运算符 算术运算符 + , - , * , / , % , ++ , -- 赋值运算符 = , += , -= , *= , /= , %= 比较运算符 > , < , >= , <= , != , == , === 注意 == 会进行类型转换,=== 不会进行类型转换 逻辑运算符 && , || , ! 三元运算符 条件表达式 ? true_value: false_value parseint() ,将其他类型转化为数字 函数 第一种: function 函数名(参数1,参数2..){ 要执行的代码 } 因为JavaScript是弱数据类型的语言,所以有如下几点需要注意: 形式参数不需要声明类型,并且JavaScript中不管什么类型都是let或者var去声明,加上也没有意义。 返回值也不需要声明类型,直接return即可 如下示例: function add(a, b){ return a + b; } var result=add(10,20)可以接收返回值 第二种可以通过var去定义函数的名字,具体格式如下: var functionName = function (参数1,参数2..){ //要执行的代码 } 如下示例: var add = function(a,b){ return a + b; } var result = add(10,20); 函数的调用不变 JS对象 Array对象 方式1: var 变量名 = new Array(元素列表); 例如: var arr = new Array(1,2,3,4); //1,2,3,4 是存储在数组中的数据(元素) 方式2: var 变量名 = [ 元素列表 ]; 例如: var arr = [1,2,3,4]; //1,2,3,4 是存储在数组中的数据(元素) 长度可变=》可以直接arr[10]=100,不会报错 类型可变=》arr[1]="hello",可以既存数字又存字符串 属性: 属性 描述 length 设置或返回数组中元素的数量。 方法: 方法方法 描述 forEach() 遍历数组中的每个有值的元素,并调用一次传入的函数 push() 将新元素添加到数组的末尾,并返回新的长度 splice() 从数组中删除元素 普通for循环:会遍历每个数组元素,无论是否有值 var arr = [1,2,3,4]; arr[10] = 50; for (let i = 0; i < arr.length; i++) { console.log(arr[i]); } foreach: arr.forEach(function(e){ console.log(e); }) 在ES6中,引入箭头函数的写法,语法类似java中lambda表达式,修改上述代码如下: arr.forEach((e) => { console.log(e); }) push: arr.push(7,8,9) 可以一次添加多个元素 splice: arr.splice(start,cnt),从start开始,删cnt个元素 String字符串 String对象也提供了一些常用的属性和方法,如下表格所示: 属性: 属性 描述 length 字符串的长度。 方法: 方法 描述 charAt() 返回在指定位置的字符。 indexOf() 检索字符串。 trim() 去除字符串两边的空格 substring() 提取字符串中两个指定的索引号之间的字符。 length属性: length属性可以用于返回字符串的长度,添加如下代码: //length console.log(str.length); charAt()函数: charAt()函数用于返回在指定索引位置的字符,函数的参数就是索引。添加如下代码: console.log(str.charAt(4)); indexOf()函数 indexOf()函数用于检索指定内容在字符串中的索引位置的,返回值是索引,参数是指定的内容。添加如下代码: console.log(str.indexOf("lo")); trim()函数 trim()函数用于去除字符串两边的空格的。添加如下代码: var s = str.trim(); console.log(s.length); substring()函数 substring()函数用于截取字符串的,函数有2个参数。 参数1:表示从那个索引位置开始截取。包含 参数2:表示到那个索引位置结束。不包含 console.log(s.substring(0,5)); JSON对象 自定义对象 var 对象名 = { 属性名1: 属性值1, 属性名2: 属性值2, 属性名3: 属性值3, 函数名称: function(形参列表){} };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语法调用属性: 对象名.属性名 通过如下语法调用函数: 对象名.函数名() json对象 JSON对象: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,JavaScript对象标记法。是通过JavaScript标记法书写的文本。其格式如下: { "key":value, "key":value, "key":value } 其中,key必须使用引号并且是双引号标记,value可以是任意数据类型。 JSON字符串示例: var jsonstr = '{"name":"Tom", "age":18, "addr":["北京","上海","西安"]}'; alert(jsonstr.name); 注意外层的单引号不要忘记! JSON字符串=》JS对象 var obj = JSON.parse(jsonstr); 对象.属性 就可以获得key对应的值 JS对象=》JS字符串 var jsonstr=JSON.stringify(obj) JSON格式数据 {"name":"666"} 是一个 JSON 对象,[{"name":"666"},{"name":"li"}] 是一个 JSON 数组,它们都是 JSON 格式的数据。 BOM对象 重点学习的是Window对象、Location(地址栏)对象 window对象 常用方法:通过可简写,window.alert()->alert() 函数 描述 alert() 显示带有一段消息和一个确认按钮的警告框。 comfirm() 显示带有一段消息以及确认按钮和取消按钮的对话框。 setInterval() 按照指定的周期(以毫秒计)来调用函数或计算表达式。 setTimeout() 在指定的毫秒数后调用函数或计算表达式。 setInterval(fn,毫秒值):定时器,用于周期性的执行某个功能,并且是循环执行。该函数需要传递2个参数: fn:函数,需要周期性执行的功能代码 毫秒值:间隔时间 //定时器 - setInterval -- 周期性的执行某一个函数 var i = 0; setInterval(function(){ i++; console.log("定时器执行了"+i+"次"); },2000); setTimeout(fn,毫秒值) :定时器,只会在一段时间后执行一次功能。参数和上述setInterval一致 注释掉之前的代码,添加代码如下: //定时器 - setTimeout -- 延迟指定时间执行一次 setTimeout(function(){ alert("JS"); },3000); 浏览器打开,3s后弹框,关闭弹框,发现再也不会弹框了。 Location对象 location是指代浏览器的地址栏对象,对于这个对象,我们常用的是href属性,用于获取或者设置浏览器的地址信息,添加如下代码: //获取浏览器地址栏信息 alert(location.href); //设置浏览器地址栏信息 location.href = "https://www.itcast.cn"; 设置后会自动跳转到该地址。 DOM对象 DOM介绍 DOM:Document Object Model 文档对象模型。也就是 JavaScript 将 HTML 文档的各个组成部分封装为对象。 封装的对象分为 Document:整个文档对象 Element:元素对象 Attribute:属性对象 Text:文本对象 Comment:注释对象 那么我们学习DOM技术有什么用呢?主要作用如下: 改变 HTML 元素的内容 改变 HTML 元素的样式(CSS) 对 HTML DOM 事件作出反应 添加和删除 HTML 元素 从而达到动态改变页面效果目的。 DOM获取 函数 描述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) 根据id属性值获取,返回单个Element对象 document.getElementsByTagName() 根据标签名称获取,返回Element对象数组 document.getElementsByName() 根据name属性值获取,返回Element对象数组 document.getElementsByClassName() 根据class属性值获取,返回Element对象数组 示例代码: <body> <img id="h1" src="img/off.gif"> <br><br> <div class="cls">传智教育</div> <br> <div class="cls">黑马程序员</div> <br> <input type="checkbox" name="hobby"> 电影 <input type="checkbox" name="hobby"> 旅游 <input type="checkbox" name="hobby"> 游戏 </body>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): 根据标签的id属性获取标签对象,id是唯一的,所以获取到是单个标签对象。 <script> //1. 获取Element元素 //1.1 获取元素-根据ID获取 var img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h1'); alert(img); </script> document.getElementsByTagName() : 根据标签的名字获取标签对象,同名的标签有很多,所以返回值是数组。重点! var divs = document.getElementsByTagName('div'); for (let i = 0; i < divs.length; i++) { alert(divs[i]); } DOM修改 同上面的例子: 你想要如何操作获取到的DOM元素,你需要查阅手册,看它支持的属性 var divs = document.getElementsByClassName('cls'); var div1 = divs[0]; div1.innerHTML = "传智教育666"; JS事件 JavaScript对于事件的绑定提供了2种方式: 方式1:通过html标签中的事件属性进行绑定 <input type="button" id="btn1" value="事件绑定1" onclick="on()"> <script> function on(){ alert("按钮1被点击了..."); } </script> 方式2:通过DOM中Element元素的事件属性进行绑定 <input type="button" id="btn2" value="事件绑定2"> <script>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btn2').onclick = function(){ alert("按钮2被点击了..."); } </script> 常见事件: 事件属性名 说明 onclick 鼠标单击事件 onblur 元素失去焦点 onfocus 元素获得焦点 onload 某个页面或图像被完成加载 onsubmit 当表单提交时触发该事件 onmouseover 鼠标被移到某元素之上 onmouseout 鼠标从某元素移开 VUE VUE简介 我们引入了一种叫做MVVM(Model-View-ViewModel)的前端开发思想,即让我们开发者更加关注数据,而非数据绑定到视图这种机械化的操作。那么具体什么是MVVM思想呢? MVVM:其实是Model-View-ViewModel的缩写,有3个单词,具体释义如下: Model: 数据模型,特指前端中通过请求从后台获取的数据 View: 视图,用于展示数据的页面,可以理解成我们的html+css搭建的页面,但是没有数据 ViewModel: 数据绑定到视图,负责将数据(Model)通过JavaScript的DOM技术,将数据展示到视图(View)上 基于上述的MVVM思想,其中的Model我们可以通过Ajax来发起请求从后台获取;对于View部分,我们将来会学习一款ElementUI框架来替代HTML+CSS来更加方便的搭建View;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侧重于ViewModel部分开发的vue前端框架,用来替代JavaScript的DOM操作,让数据展示到视图的代码开发变得更加的简单。 VUE快速上手 第一步:在VS Code中创建名为12. Vue-快速入门.html的文件,并且在html文件同级创建js目录,将资料/vue.js文件目录下得vue.js拷贝到js目录 第二步:然后编写<script>标签来引入vue.js文件,代码如下: <script src="js/vue.js"></script> 第三步:在js代码区域定义vue对象,代码如下: <script> //定义Vue对象 new Vue({ el: "#app", //vue接管区域 data:{ message: "Hello Vue" } }) </script> 在创建vue对象时,有几个常用的属性: el: 用来指定哪儿些标签受 Vue 管理。 该属性取值 #app 中的 app 需要是受管理的标签的id属性值 data: 用来定义数据模型 methods: 用来定义函数。这个我们在后面就会用到 第四步:在html区域编写视图,其中{{}}是插值表达式,用来将vue对象中定义的model展示到页面上的 <body> <div id="app"> <input type="text" v-model="message"> {{message}} </div> </body> Vue指令 **指令:**HTML 标签上带有 v- 前缀的特殊属性,不同指令具有不同含义。 指令 作用 v-bind 为HTML标签绑定属性值,如设置 href , css样式等 v-model 在表单元素上创建双向数据绑定 v-on 为HTML标签绑定事件 v-if 条件性的渲染某元素,判定为true时渲染,否则不渲染 v-else v-else-if v-show 根据条件展示某元素,区别在于切换的是display属性的值 v-for 列表渲染,遍历容器的元素或者对象的属性 V-bind和v-model v-bind: 为HTML标签绑定属性值,如设置 href , css样式等。当vue对象中的数据模型发生变化时,标签的属性值会随之发生变化。单向绑定! v-model: 在表单元素上创建双向数据绑定。什么是双向? vue对象的data属性中的数据变化,视图展示会一起变化 视图数据发生变化,vue对象的data属性中的数据也会随着变化。 data属性中数据变化,我们知道可以通过赋值来改变,但是视图数据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?只有表单项标签!所以双向绑定一定是使用在表单项标签上的。 <body> <div id="app"> <a v-bind:href="url">链接1</a> <a :href="url">链接2</a> <input type="text" v-model="url"> </div> </body> <script> //定义Vue对象 new Vue({ el: "#app", //vue接管区域 data:{ url: "https://www.baidu.com" } }) </script> v-on v-on: 用来给html标签绑定事件的 <input type="button" value="点我一下" v-on:click="handle()"> 简写: <input type="button" value="点我一下" @click="handle()"> script: <script> //定义Vue对象 new Vue({ el: "#app", //vue接管区域 data:{ }, methods: { handle: function(){ alert("你点我了一下..."); } } }) </script> v-if和v-show 年龄<input type="text" v-model="age">经判定,为: <span v-if="age <= 35">年轻人(35及以下)</span> <span v-else-if="age > 35 && age < 60">中年人(35-60)</span> <span v-else>老年人(60及以上)</span> 年龄<input type="text" v-model="age">经判定,为: <span v-show="age <= 35">年轻人(35及以下)</span> <span v-show="age > 35 && age < 60">中年人(35-60)</span> <span v-show="age >= 60">老年人(60及以上)</span> v-show和v-if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,只是原理不一样。v-if指令,不满足条件的标签代码直接没了,而v-show指令中,不满足条件的代码依然存在,只是添加了css样式来控制标签不去显示。 vue-for v-for: 从名字我们就能看出,这个指令是用来遍历的。其语法格式如下: <div id="app"> <div v-for="addr in addrs">{{addr}}</div> <hr> <div v-for="(addr,index) in addrs">{{index}} : {{addr}}</div> </div> <script> //定义Vue对象 new Vue({ el: "#app", //vue接管区域 data:{ addrs:["北京", "上海", "西安", "成都", "深圳"] }, methods: { } }) </script> index从0开始 Vue生命周期 状态 阶段周期 beforeCreate 创建前 created 创建后 beforeMount 挂载前 mounted 挂载完成 beforeUpdate 更新前 updated 更新后 beforeDestroy 销毁前 destroyed 销毁后 其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**mounted,**其他的我们了解即可。 与methods平级 mounted:挂载完成,Vue初始化成功,HTML页面渲染成功。以后我们一般用于页面初始化自动的ajax请求后台数据 Ajax-Axios Ajax: 全称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,异步的JavaScript和XML。其作用有如下2点: 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:通过Ajax可以给服务器发送请求,并获取服务器响应的数据。 异步交互:可以在不重新加载整个页面的情况下,与服务器交换数据并更新部分网页的技术,如:搜索联想、用户名是否可用的校验等等。 现在Ajax已经淘汰,用Axios了,是对Ajax的封装 Axios快速上手 Axios的使用比较简单,主要分为2步: 引入Axios文件 <script src="js/axios-0.18.0.js"></script> 使用Axios发送请求,并获取响应结果,官方提供的api很多,此处给出2种,如下 发送 get 请求 axios({ method:"get", url:"http://localhost:8080/ajax-demo1/aJAXDemo1?username=zhangsan" }).then(function (resp){ alert(resp.data); }) 发送 post 请求 axios({ method:"post", url:"http://localhost:8080/ajax-demo1/aJAXDemo1", data:"username=zhangsan" }).then(function (resp){ alert(resp.data); }); 推荐以下方法! 方法 描述 axios.get(url [, config]) 发送get请求 axios.delete(url [, config]) 发送delete请求 axios.post(url [, data[, config]]) 发送post请求 axios.put(url [, data[, config]]) 发送put请求 axios.get("http://yapi.smart-xwork.cn/mock/169327/emp/list").then(result => { console.log(result.data); }) axios.post("http://yapi.smart-xwork.cn/mock/169327/emp/deleteById","id=1").then(result => { console.log(result.data); }) axios使用步骤: 步骤: 首先创建文件,提前准备基础代码,包括表格以及vue.js和axios.js文件的引入 我们需要在vue的mounted钩子函数中发送ajax请求,获取数据 拿到数据,数据需要绑定给vue的data属性 在<tr>标签上通过v-for指令遍历数据,展示数据,这里同Vue中的步骤。 <script> new Vue({ el: "#app", data: { emps:[] }, mounted () { //发送异步请求,加载数据 axios.get("http://yapi.smart-xwork.cn/mock/169327/emp/list").then(result => { console.log(result.data); this.emps = result.data.data; }) } }); </script> Vue中先定义emps空数组,再axios将数据取到里面 this.emps=xxxx Nginx docker-compose.yml version: '3.8' networks: group-buy-network: external: true services: # 前端(保持不变) group-buy-market-front: image: nginx:alpine ports: ['86:80'] volumes: - ./nginx/html:/usr/share/nginx/html - ./nginx/conf/nginx.conf:/etc/nginx/nginx.conf:ro networks: - group-buy-network # 后端实例1 group-buying-sys-1: image: smile/group-buying-sys:latest ports: ['8091:8091'] networks: - group-buy-network # 后端实例2 group-buying-sys-2: image: smile/group-buying-sys:latest # 使用相同镜像 ports: ['8092:8091'] # 宿主机端口不同,容器内部端口相同 networks: - group-buy-network nginx.conf # 全局配置块 user nginx; # 以nginx用户身份运行worker进程(安全性考虑) worker_processes auto; # 自动根据CPU核心数设置工作进程数量(优化性能) error_log /var/log/nginx/error.log warn; # 错误日志路径,只记录警告及以上级别的错误 pid /var/run/nginx.pid; # 存储Nginx主进程ID的文件位置(用于进程管理) # 事件处理模块配置 events { worker_connections 1024; # 每个worker进程能处理的最大并发连接数 # 总并发量 = worker_processes * worker_connections } # HTTP服务器配置 http { # 基础文件类型支持 include /etc/nginx/mime.types; # 包含MIME类型定义文件(扩展名与Content-Type映射) default_type application/octet-stream; # 默认MIME类型(当无法识别文件类型时使用) # 性能优化参数 sendfile on; # 启用高效文件传输模式(零拷贝技术) keepalive_timeout 65; # 客户端保持连接的超时时间(秒),减少TCP握手开销 # 上游服务器组定义(负载均衡) upstream gbm_backend { # 负载均衡配置(两个后端实例) server group-buying-sys-1:8091 weight=3; # 后端实例1,权重为3(获得60%流量) server group-buying-sys-2:8091 weight=2; # 后端实例2,权重为2(获得40%流量) keepalive 32; # 保持到后端服务器的长连接数(提升性能) } # 支付服务上游(单实例) upstream pay_backend { server pay-mall:8092; # 支付服务地址(Docker服务名) } # 虚拟主机配置(一个server代表一个网站) server { # 监听配置 listen 80 default_server; # 监听IPv4的80端口,作为默认服务器 listen [::]:80 default_server; # 监听IPv6的80端口 server_name groupbuy.bitday.top; # 绑定的域名(支持多个,用空格分隔) # 静态文件服务配置 root /usr/share/nginx/html; # 前端静态文件根目录(Docker需挂载此目录) index index.html; # 默认访问的索引文件 # 前端路由处理(适配Vue/React等单页应用) location / { try_files $uri $uri/ /index.html; # 尝试顺序:匹配文件→匹配目录→回退到index.html } # 组购系统API代理配置 location /api/v1/gbm/ { proxy_pass http://gbm_backend; # 请求转发到负载均衡组 proxy_set_header Host $host; # 传递原始域名 proxy_set_header X-Real-IP $remote_addr; # 传递客户端真实IP proxy_set_header X-Forwarded-For $proxy_add_x_forwarded_for; # 代理链IP信息 } # 支付/登录API代理(正则匹配) location ~ ^/api/v1/(alipay|login)/ { proxy_pass http://pay_backend; proxy_set_header Host $host; proxy_set_header X-Real-IP $remote_addr; proxy_set_header X-Forwarded-For $proxy_add_x_forwarded_for; } } } 注意事项: 1.由于是docker部署,要区别宿主机端口与容器内端口!比如 server group-buying-sys-1:8091 weight=3; 这里的8091就是 group-buying-sys-1 这个容器内端口。类似地,nginx也是docker部署,通过宿主机端口86映射到group-buy-market-front这个容器内的80端口。nginx.conf配置中的端口一定是和容器内挂钩的,而不是和宿主机!!! 2.如果不是docker部署,比如在本地windows运行nginx.exe ,那么 就没有 ports: ['8091:8091'] 这种映射关系,你的java项目中写的端口是多少,那么nginx.conf就配置多少 3.docker部署,如果 nginx 与 group-buying-sys 位于同一网络中,可以服务名:容器内端口 等价于 宿主机ip:端口。比如 group-buying-sys-2 中 ports: ['8092:8091'] ,假设服务器ip地址为124.71.159.xxx ,那么 upstream gbm_backend { server group-buying-sys-2:8091 weight=2; #推荐! nginx->后端容器 } upstream gbm_backend { server 124.71.159.xxx:8092 weight=2; #非常不推荐!相关nginx->宿主机->后端容器 } 两种效果一样,但推荐第一种!!! 4.Nginx 反向代理的核心配置 location /api/v1/gbm/ { proxy_pass http://gbm_backend; # 请求转发到负载均衡组 proxy_set_header Host $host; # 传递原始域名 proxy_set_header X-Real-IP $remote_addr; # 传递客户端真实IP proxy_set_header X-Forwarded-For $proxy_add_x_forwarded_for; # 代理链IP信息 } 将所有匹配 /api/v1/gbm/ 路径的请求转发到 gbm_backend 这个后端容器(可负载均衡为多台)。 请求 http://nginx-server/api/v1/gbm/order → 转发到 http://gbm_backend/api/v1/gbm/order **注意,**如果 location /api/v1/gbm/ { proxy_pass http://gbm_backend/; # 注意末尾的斜杠 } 请求 http://nginx-server/api/v1/gbm/order → 转发到 http://gbm_backend/order(/api/v1/gbm/ 被移除) 5.如果配置了反向代理(第4点内容),那么前端调用后端接口时,HTML、JS中无需写具体的后端服务器所在地址(ip:端口),而且如果做了负载均衡,有多台,这里也不好指定哪一台。 为什么? 比如前端发送请求fetch(/api/v1/gbm/index/query_group_buy_market_config) 发现匹配 /api/v1/gbm ,nginx根据配置就发给http://gbm_backend负载均衡组,组里有group-buying-sys-1和 group-buying-sys-2,根据负载均衡规则转发到其中一台后端服务器。 6.静态文件挂载 server { ... # 静态文件服务配置 root /usr/share/nginx/html; # 前端静态文件根目录(Docker需挂载此目录) index index.html; ... } root 要指定静态文件根目录,如果是docker部署,一定要写容器内的位置;index.html 这个文件是/usr/share/nginx/html目录下的。 坑点: 如果要上传文件,可能会报413错误:单次请求的 整体 body 大小超限(默认1MB) 若后端需要解析比较耗时,还可能报503错误:超时间限制(默认60秒) 业务涉及 大文件上传 或 长时间任务,务必调整这些配置!如: location /api/ { proxy_pass http://ai-rag-knowledge-app:8095; proxy_http_version 1.1; proxy_set_header Host $host; proxy_set_header X-Real-IP $remote_addr; proxy_set_header X-Forwarded-For $proxy_add_x_forwarded_for; client_max_body_size 50M; # 允许上传 50MB # 添加代理超时设置(单位:秒) proxy_connect_timeout 3600s; proxy_send_timeout 3600s; proxy_read_timeout 3600s; }
杂项
zy123
3月21日
0
4
0
2025-03-21
Docker指南
Docker docker基础知识 镜像和容器 Docker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: 镜像(Image):Docker将应用程序及其所需的依赖、函数库、环境、配置等文件打包在一起,称为镜像,是只读的。 容器(Container):镜像中的应用程序运行后形成的进程就是容器,只是Docker会给容器进程做隔离,对外不可见。因此一个镜像可以启动多次,形成多个容器进程。 一切应用最终都是代码组成,都是硬盘中的一个个的字节形成的文件。只有运行时,才会加载到内存,形成进程。 Docker为了解决依赖的兼容问题的,采用了两个手段: 将应用的Libs(函数库)、Deps(依赖)、配置与应用一起打包 将每个应用放到一个隔离容器去运行,避免互相干扰 这样打包好的应用包中,既包含应用本身,也保护应用所需要的Libs、Deps,无需在操作系统上安装这些,自然就不存在不同应用之间的兼容问题了。 DockerHub http://dockerhub.com/ 开源应用程序非常多,打包这些应用往往是重复的劳动。为了避免这些重复劳动,人们就会将自己打包的应用镜像,例如Redis、MySQL镜像放到网络上,共享使用,就像GitHub的代码共享一样。 DockerHub:DockerHub是一个官方的Docker镜像的托管平台。这样的平台称为Docker Registry。 国内也有类似于DockerHub 的公开服务,比如 网易云镜像服务、阿里云镜像库等。 注意:很多国内的镜像现在也不能用了!需要换源! Docker架构 我们要使用Docker来操作镜像、容器,就必须要安装Docker。 Docker是一个CS架构的程序,由两部分组成: 服务端(server):Docker守护进程,负责处理Docker指令,管理镜像、容器等 客户端(client):通过命令或RestAPI向Docker服务端发送指令。可以在本地或远程向服务端发送指令。 如图: 镜像操作 docker push,将本地镜像上传到远程仓库(例如 Docker Hub) docker login #docker hub登录 # 假设已有本地镜像 myimage,需要先打上标签: docker tag myimage yourusername/myimage:latest # 上传镜像到远程仓库: docker push yourusername/myimage:latest docker pull ,从远程仓库拉取镜像到本地。 docker pull yourusername/myimage:latest docker save,将本地镜像保存为 tar 文件,方便备份或传输 docker save -o myimage.tar yourusername/myimage:latest docker load,从 tar 文件中加载镜像到本地 Docker。 docker load -i myimage.tar docker images ,查看本地镜像 docker images docker build ,构建镜像 -t后面跟镜像名 docker build -t yourusername/myimage:latest . 清理悬空、无名镜像 docker image prune 容器操作 1.docker run 创建并运行一个新容器 -d:以后台模式运行容器,不会占用当前终端。 --name <容器名> :为容器指定一个自定义名称,便于后续管理。 -p <宿主机端口>:<容器端口> : 将容器内部的端口映射到宿主机,使外部可以访问容器提供的服务,如果不写的话,只有容器内部网络能访问它比如mysql,如果写''-p 3307:3306',那么可以用navicat连接localhost:3307访问这个数据库。 --restart <策略> :设置容器的重启策略,如 no(默认不重启)、on-failure(失败时重启)、always(总是重启)或 unless-stopped(最重要!docker服务重启时,它也跟着重启,但它不会读取最新的compose文件,只会恢复中断前容器内元数据)。 -v <宿主机目录>:<容器目录>或--volume : 如 -v /host/data:/app/data docker run --name test-container -d test:latest 2.docker exec 在正在运行的 test-container 内执行命令 -it : 给当前进入的容器创建一个标准输入、输出终端 docker exec -it test-container sh 3.docker logs ,查看 test-container 的日志输出: docker logs --since 1h test-container #查看最近1h docker logs --since 5m test-container #查看最近5分钟 4.docker stop 停止正在运行的 test-container: docker stop test-container 5.docker start 启动一个已停止的 test-container: docker start test-container 6.docker cp 复制文件(或目录)到容器内部,先cd到文件所在目录 docker cp localfile.txt test-container:/target_dir/ 7.docker stats ,查看docker中运行的所有容器的运行状态(CPU 内存占用) docker stats 8.docker container ls,查看运行容器的创建时间、端口映射等 docker container ls 9.docker ps 查看 Docker 容器的状态,默认情况下,它只显示正在运行的容器 docker ps -a #查看所有容器,包括已经停止或启动失败的容器 数据卷操作 **数据卷(volume)**是一个虚拟目录,指向宿主机文件系统中的某个目录。 一旦完成数据卷挂载,对容器的一切操作都会作用在数据卷对应的宿主机目录了。 这样,我们操作宿主机的/var/lib/docker/volumes/html目录,就等于操作容器内的/usr/share/nginx/html目录了 有两种挂载方式: 绑定挂载(Bind Mounts)更加推荐! 原理:直接将宿主机上的一个目录或文件挂载到容器内。 特点 数据存储在宿主机上,容器可以直接访问宿主机的文件系统。 适合需要在开发过程中频繁修改代码或数据共享的场景。 依赖宿主机的目录结构,移植性较低。 示例:将宿主机的 /path/on/host 挂载到容器内的 /app/data: docker run -v /path/on/host:/app/data your_image 命名卷(Docker Volumes) 原理:由 Docker 管理的数据卷,存储在 Docker 的默认目录(通常在 /var/lib/docker/volumes/),或通过 Docker 卷插件存储到其他位置。 特点 Docker 负责管理这些卷,提供更好的隔离和数据持久性。 与宿主机的具体目录结构无关,便于迁移和备份。 常用于生产环境中数据的持久化。 示例:创建并挂载名为 my_volume 的卷到容器内的 /app/data: docker run -v my_volume:/app/data your_image 创建命名卷 docker volume create my_volume 查看命名卷,这将列出所有 Docker 管理的卷。 docker volume ls 显示该命名卷的详细信息 zy123@hcss-ecs-588d:~/zbparse$ sudo docker volume inspect html [ { "CreatedAt": "2025-02-25T18:46:10+08:00", "Driver": "local", "Labels": null, "Mountpoint": "/var/lib/docker/volumes/html/_data", "Name": "html", "Options": null, "Scope": "local" } ] Mountpoint是宿主机上的路径,也就是 Docker 存储该数据卷数据的实际位置 docker网络 Docker 网络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容器之间的通信和隔离,同时也能控制容器与外部主机或网络的连接。通过创建自定义网络,你可以让属于同一网络的容器通过名称互相访问,而不必暴露所有服务到外部网络,这既提升了安全性又简化了容器间的交互。 举例说明 假设你有两个容器,一个运行 MySQL 数据库,另一个运行 Web 应用程序。你希望 Web 应用能够通过数据库容器的别名来访问 MySQL,而不需要硬编码 IP 地址。 1.创建自定义网络 ,名为 app-net docker network create app-net 2.启动 MySQL 容器,并加入 app-net 网络,同时为其指定别名 db docker run -d --name mysql \ --network app-net \ --network-alias db \ -e MYSQL_ROOT_PASSWORD=my-secret-pw \ mysql:latest Docker CLI 命令(如 docker ps、docker exec)需要使用 container_name 来操作容器。 但如果 另一个容器需要访问它,不能直接用 mysql容器名,而要用 IP 地址或 network-alias。 --network-alias db(网络别名),只在特定网络中生效 注意:不使用docker-compose就没有服务名,可以通过容器名,网络别名实现同网络的容器间通信 3.启动 Web 应用容器,加入同一个 app-net 网络 docker run -d --name webapp \ --network app-net \ your_webapp_image:latest 4.验证容器间通信,进入 Web 应用容器,尝试通过别名 db 连接 MySQL: docker exec -it webapp bash # 在 webapp 容器内执行,比如使用 ping 测试网络连通性: ping db 举个例子,如果你的 Java 应用运行在容器 B 中,而数据库容器 A 已经通过 --network-alias db 起了别名,那么在 Java 应用中,你只需要写: String dbUrl = "jdbc:mysql://db:3306/your_database"; 而不必关心数据库容器的实际 IP 地址。 否则: String dbUrl = "jdbc:mysql://<宿主机IP或localhost>:3306/your_database"; 因为会通过宿主机IP映射到容器内的IP 5.连接一个正在运行或已创建的容器到网络 接时可以使用 --alias 参数为容器在该网络中设置别名 docker network connect app-net mysql --alias db 6.断开连接 docker network disconnect app-net mysql 7.删除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,只有当网络中没有容器连接时才能删除。 docker network rm app-net docker network prune #删除所有未使用的网络 docker安装: 1.卸载旧版 首先如果系统中已经存在旧的Docker,则先卸载: sudo apt-get remove docker docker-engine docker.io containerd runc 说明:该命令会删除系统中现有的 Docker 相关包,但不会删除 Docker 镜像、容器、卷等数据。如果需要彻底清理,可以手动删除相关目录。 2.安装 Docker 依赖 在安装新版 Docker 前,需要更新 apt 源并安装一些依赖包,以便能够通过 HTTPS 协议访问 Docker 官方仓库。 sudo apt-get update sudo apt-get install apt-transport-https ca-certificates curl gnupg lsb-release 说明:这些软件包包括用于 HTTPS 传输的支持库、CA 证书、curl 工具、GPG 密钥管理工具以及 Debian 版本识别工具。 3.添加 Docker 官方 GPG 密钥 curl -fsSL https://download.docker.com/linux/debian/gpg | sudo gpg --dearmor -o /usr/share/keyrings/docker-archive-keyring.gpg 说明:此命令从 Docker 官方获取 GPG 密钥并保存为二进制格式,供后续验证软件包使用。 4.设置 Docker 仓库 使用以下命令将 Docker 稳定版仓库添加到 apt 源列表中: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,配置docker官方地址,往往很难下载!!! echo "deb [arch=$(dpkg --print-architecture) signed-by=/usr/share/keyrings/docker-archive-keyring.gpg] https://download.docker.com/linux/debian $(lsb_release -cs) stable" | sudo tee /etc/apt/sources.list.d/docker.list > /dev/null 推荐使用以下阿里云的镜像加速源 echo "deb [arch=$(dpkg --print-architecture) signed-by=/usr/share/keyrings/docker-archive-keyring.gpg] https://mirrors.aliyun.com/docker-ce/linux/debian $(lsb_release -cs) stable" | sudo tee /etc/apt/sources.list.d/docker.list > /dev/null cat /etc/apt/sources.list.d/docker.list 可以查看是否配置成功 5.安装 Docker Engine 更新 apt 缓存后,安装最新版的 Docker Engine、CLI 工具和 containerd: sudo apt update #如果是docker官方,这一步可能失败! sudo apt install docker-ce docker-ce-cli containerd.io 6.启动和校验 # 启动Docker systemctl start docker # 停止Docker systemctl stop docker # 重启 systemctl restart docker # 设置开机自启 systemctl enable docker # 执行docker ps命令,如果不报错,说明安装启动成功 docker ps 以上docker安装,最关键的就是第4步和第5步 linux vim: finalshell中粘贴会出现粘贴的文本一行比一行靠右,看起来乱成一团。比较快的解决办法是,在粘贴文档前,在命令行模式下,输入 :set paste 删除全文: 控制模式下 %d docker配置代理 sudo vim /etc/systemd/system/docker.service.d/http-proxy.conf [Service] Environment="HTTP_PROXY=http://127.0.0.1:7890" Environment="HTTPS_PROXY=http://127.0.0.1:7890" Environment="NO_PROXY=localhost,127.0.0.1" sudo systemctl daemon-reload //加载配置文件,更新环境变量 sudo systemctl restart docker systemctl show --property=Environment docker //验证是否配置成功 经验总结:貌似配置代理+启动VPN没卵用,如果拉取不到镜像,还是老老实实配置国内镜像吧,另外注意GPT给出的镜像:tag是否真的存在!!!有时候可能是虚假的,根本拉不到。 docker配置镜像: 1.编辑 Docker 配置文件,如果该文件不存在,可以创建一个新的文件。 sudo vim /etc/docker/daemon.json 2.添加多个镜像仓库配置 { "registry-mirrors": [ "http://hub-mirror.c.163.com", "https://mirrors.tuna.tsinghua.edu.cn", "https://ustc-edu-cn.mirror.aliyuncs.com", "https://rnsxnws9.mirror.aliyuncs.com", "https://registry.docker-cn.com", "https://reg-mirror.qiniu.com" ] } 3.重启 Docker 服务以应用 sudo systemctl restart docker 4.验证配置 docker info Dockerfile语法 我们只需要告诉Docker,我们的镜像的组成,需要哪些BaseImage、需要拷贝什么文件、需要安装什么依赖、启动脚本是什么,将来Docker会帮助我们构建镜像。 而描述上述信息的文件就是Dockerfile文件 。 EXPOSE 8090 是一个声明性的指令,EXPOSE 本身不会进行端口映射 在 Dockerfile 中,RUN 指令用于在构建镜像的过程中执行命令,这些命令会在镜像的一个临时容器中执行,然后将执行结果作为新的镜像层保存下来。常见的用途包括安装软件包、修改系统配置、编译代码等。 RUN cd $JAVA_DIR \ && tar -xf ./jdk8.tar.gz \ && mv ./jdk1.8.0_144 ./java8 减少重复构建镜像 当你修改原镜像时,只需使用相同的镜像名执行: docker build -t zbparse . Docker 会根据 Dockerfile 和上下文的变化来判断哪些层需要重建,只重建受影响的部分,而未变的层会使用缓存。 优化建议: 把变化较少的步骤(如 FROM 和设置工作目录和requirements.txt)放在前面。 将容易变化的步骤(比如 COPY . .)放在后面。 这样,即使修改了 项目的代码,其他层仍可复用缓存,从而减少重复构建的开销。 这样会有一个问题,如果新镜像与旧镜像名字一致,那么旧的镜像名会变成none! 以下方法可以删除none镜像。 # 查找无标签镜像 docker images -f "dangling=true" # 删除无标签镜像 docker rmi $(docker images -f "dangling=true" -q) 在构建命令中使用 --no-cache 选项可以强制 Docker 重新执行所有步骤,这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,但通常应避免使用它以利用缓存。 docker启动服务全流程 编写dockerfile文件(假设你已经有一个打包好的 app.jar:) # 使用官方 OpenJDK 作为基础镜像 FROM openjdk:17-jdk-slim # 设置工作目录 WORKDIR /app # 复制 jar 包到容器中 COPY app.jar app.jar # 暴露应用端口(假设应用监听 8080) EXPOSE 8080 # 启动应用 CMD ["java", "-jar", "app.jar"] 构造镜像 -t后面是镜像名 ,最后的点号 (.) 代表当前目录 docker build -t my-java-app . 运行容器 -p后面,第一个8080代表宿主机端口,第二个8080代表容器内端口 ,my-java-container为创建的容器名,my-java-app是使用的镜像名字 docker run -d -p 8080:8080 --name my-java-container my-java-app 查看日志 ,若无报错贼容器正常启动 docker logs -f my-java-container docker logs --since 1h [容器ID或名称] 查看最近1小时的日志 停止和删除容器,先停止后删除 docker stop zbparse-container docker rm zbparse-container 查看镜像 docker images 删除镜像 docker rmi zbparse 保存与加载镜像 docker save -o my-java-app.tar my-java-app docker load -i my-java-app.tar 上传到 Docker Hub docker login docker tag my-java-app yourusername/my-java-app:latest docker push yourusername/my-java-app:latest 进入容器(查看容器内数据) docker exec -it my-java-container /bin/bash 注意!denied: requested access to the resource is denied 原因:docker hub上只能使用一个命名空间,也就是说 docker tag my-java-app 646228430smile/my-java-app:latest 这里的646228430smile是用户名,保持不变 Docker部署可能遇到的问题 镜像拉取失败 排除镜像站的问题,如果拉取不到镜像,很有可能是你使用的TAG不正确!! 直接去maven Tags | Docker Hub上看看你输入的TAG是否存在,比如: Docker Hub 如果你输入的都是个错误的TAG,那肯定拉不下来。 端口占用问题 Error response from daemon: Ports are not available: exposing port TCP 0.0.0.0:5672 -> 0.0.0.0:0: listen tcp 0.0.0.0:5672: bind: An attempt was made to access a socket in a way forbidden by its access permissions. 先查看是否端口被占用: netstat -aon | findstr 5672 如果没有被占用,那么就是windows的bug,在CMD使用管理员权限重启NAT网络服务即可 net stop winnat net start winnat windows下部署,端口安全问题 Windows 对低端口(<1024)的特殊保护,非管理员或没有对应防火墙放行的进程,可能被系统直接拦截或拒绝绑定。因此这种需要手动在防火墙开个入站规则(类似linux云服务器的设置开放端口),或者干脆用一个高端口(>1024)来映射。 构建镜像失败 RuntimeError: can‘t start new thread。 解释原因:线程资源限制: Docker 容器可能有默认或显式设置的资源限制,如 CPU 限制、内存限制和可用线程数限制。在这种情况下,pip 的进度条尝试创建新线程来处理进度条更新,这可能会超出容器允许的线程数上限。 解决方法:在dockerfile文件中增加一行关闭pip进度条展示 RUN pip config set global.progress_bar off => [flask_app internal] load build definition from Dockerfile 0.0s => => transferring dockerfile: 982B 0.0s => ERROR [flask_app internal] load metadata for docker.io/library/python:3.8-slim 60.4s ------ > [flask_app internal] load metadata for docker.io/library/python:3.8-slim: ------ failed to solve: python:3.8-slim: failed to resolve source metadata for docker.io/library/python:3.8-slim: unexpected status from HEAD request to https://ustc-edu-cn.mirror.aliyuncs.com/v2/library/python/manifests/3.8-slim?ns=docker.io: 403 Forbidden exit status 1 原因:在构建镜像时,Docker 在尝试从 ustc-edu-cn 镜像站获取 python:3.8-slim 镜像的元数据时被拒绝了(403 Forbidden) 解决方法:1.单独拉取该镜像 2.添加别的镜像源(可能清华源镜像有问题!!) docker运行权限问题 OpenBLAS blas_thread_init: pthread_create failed for thread 1 of 4: Operation not permitted OpenBLAS blas_thread_init: RLIMIT_NPROC -1 current, -1 max 解决方法: docker run --name zbparse-container --security-opt seccomp=unconfined zbparse Docker-Compose docker-compose安装: **方式1:**从 Docker 20.10 开始,Docker 官方就将 Docker Compose 作为插件集成在 Docker Engine 中,所以在安装 Docker Engine 时,它也会一并安装 Docker Compose 插件。无需额外安装 验证安装 docker compose version **方式2:**安装独立版 Docker Compose 二进制文件 下载二进制文件(或者下载别人的镜像复制到服务器中的/usr/local/bin下) sudo curl -L "https://mirrors.aliyun.com/docker-ce/linux/static/stable/x86_64/docker-compose-$(uname -s)-$(uname -m)" -o /usr/local/bin/docker-compose 赋予执行权限 sudo chmod +x /usr/local/bin/docker-compose 验证安装 docker-compose --version 这两者功能基本一致,大部分命令和参数都是相同的,只是命令前缀不同。 docker-compose.yml语法 1.services 常见子配置: image:指定服务使用的镜像。 build:指定构建上下文或 Dockerfile 路径。 ports:映射容器端口到主机端口。 environment:设置环境变量。 volumes:挂载主机目录或数据卷到容器。 depends_on:定义服务启动顺序的依赖关系。 2.networks 定义和管理自定义网络,方便容器间通信。 3.volumes 定义数据卷,用于数据持久化或者在多个容器间共享数据。 version: '3' services: web_app: build: context: ./web_app # 指定web_app的上下文 dockerfile: Dockerfile # 在./web_app下寻找Dockerfile container_name: web_app ports: - "8080:80" # 将主机8080端口映射到容器的80端口 environment: - DATABASE_HOST=db - DATABASE_USER=root - DATABASE_PASSWORD=root - DATABASE_NAME=my_database depends_on: - db networks: - my_network db: image: mysql:8 container_name: mysql_db environment: MYSQL_ROOT_PASSWORD: root MYSQL_DATABASE: my_database ports: - "3306:3306" volumes: - db_data:/var/lib/mysql # 将命名数据卷挂载到MySQL数据目录 networks: - my_network restart: always networks: my_network: driver: bridge # 使用桥接网络驱动 volumes: db_data: build: context: ./web_app dockerfile: Dockerfile build: ./web_app #两种写法是等效的 容器名、服务名 1:默认 当使用 docker-compose build 构建镜像时,镜像的标签格式通常是 项目名_服务名 docker-compose up生成的容器名默认是 项目名_服务名_索引号 索引号(Index Number):这是一个用于区分多个相同服务实例的数字索引。第一次启动时为 1,后续实例依次递增。 服务名是指你在docker-compose中设置的服务名称(services:下的名称)。 项目名默认是当前目录名,如果你使用了 -p 选项指定项目名,则使用指定的项目名,如 docker-compose -p my_custom_project up -d 2.在docker-compose.yml中指定容器名 version: '3' services: web: build: . container_name: my_custom_web_container restart: always 设置自动启动 ports: - "5005:5005" db: image: mysql:5.7 container_name: my_custom_db_container environment: MYSQL_ROOT_PASSWORD: example docker-compose常用命令 **1)构建镜像:**这个命令根据 docker-compose.yml 中各服务的配置构建镜像。如果你修改了 Dockerfile 或者项目代码需要打包进镜像时,就需要运行该命令来构建新的镜像。 docker-compose build 2)启动容器: docker-compose up -d 第一次执行 会根据 docker-compose.yml 中的 build: 或 image: 信息来 构建镜像 或 拉取镜像,然后启动容器。 再次执行 如果 docker-compose.yml 文件或依赖的配置没有变,默认不会重建镜像,只是重用已有的镜像和容器。 如果配置和现有容器不一致,compose 会删除旧容器并基于镜像重新创建新容器。 但 镜像本身不会重建,除非: Dockerfile 或构建上下文有变化; 你显式加了 --build 参数; 或者你手动先 docker-compose build。 -d 参数 正确:表示容器在后台运行(detached mode)。 3)进入容器: docker compose exec -it filebrowser sh 注意!一般进入数据卷挂载,直接在宿主机上操作容器内部就可以了!!!!! 4)启动或更新指定服务 镜像不存在或需重建时才构建,配置变动(或镜像变动)则重建容器,都没变则一动不动 docker compose up -d pyapp !!注意在使用docker-compose命令时,需要指定服务名,不能使用容器名!!! 5)查看所有服务状态 docker-compose ps 6)查看服务的日志输出(flask_app为服务名) docker-compose logs flask_app --since 1h #只显示最近 1 小时 7)停止运行的容器 只停止容器,容器还在磁盘上,docker compose start或docker compose up时容器会带着之前的状态继续运行 docker-compose stop docker-compose stop flask_app #指定某个服务 8)删除停止的容器 默认不会删除网络、卷 docker-compose rm # 删除所有已停止的服务容器(会交互式询问要不要删除) docker-compose rm flask_app # 只删除指定服务的容器 9)停止并删除所有由 docker-compose 启动的容器、网络等(默认不影响挂载卷)。 下次再 up,就得重新创建容器、网络,但镜像不受影响(除非你显式用 --rmi 删除镜像)。 docker-compose down #不能单独指定 10)启动服务 docker-compose start #启动所有停止的.. docker-compose start flask_app 11)重启服务(停止+启动) docker-compose restart docker-compose restart flask_app #指定某个服务 Docker Compose 使用与最佳实践 核心说明 服务名和网络别名 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容器之间,可以通过 服务名(如 mysql、web_app)进行通信,Docker 会自动注册 DNS 记录。 容器名虽然也能用于通信,但极不推荐,因为容器名容易变化、可移植性差。 服务名的用途 在 docker compose up、docker compose logs、docker compose restart 等 compose 命令里,可以用服务名来操作。 容器名的用途 容器名主要用于 docker 命令,例如: docker ps → 查看容器列表 docker logs <容器名> → 查看日志 docker exec -it <容器名> bash → 进入容器 默认网络 一个 docker-compose.yml 中的所有服务,默认会被挂到同一个网络(<项目名>_default),因此能通过服务名互相访问。 镜像复用 不同的 Compose 文件可以使用相同的镜像(如 mysql:8.0),Docker 会自动复用镜像,而不会重复下载。 问题类型 可能的冲突 解决方案 端口冲突 容器监听相同的宿主机端口(如 3306:3306) 在不同 docker-compose.yml 中映射不同端口(如 3307:3306) 数据卷冲突 多个 MySQL 实例共享相同的 /var/lib/mysql 使用不同的 named volume(如 mysql-data-app1、mysql-data-app2) 网络冲突 默认网络可能导致 DNS 解析失败 在 docker-compose.yml 里创建独立的 network 最佳实践1——集中式数据库 部署一个单独的 MySQL 服务(独立 Compose 文件或 Compose 中的单独服务)。 所有需要访问该 MySQL 的应用加入同一个共享网络。 在数据库内部用 不同的库和用户 来隔离各应用。 数据卷 mysql-data 仍然只对应一个实例,数据完全由该实例管控。 适合 小团队或测试环境,运维更轻松。 最佳实践2——应用 + 数据库成对部署 每个应用和它专属的 MySQL 一起定义在同一个 docker-compose.yml 文件中。 这样应用和数据库天然在同一网络中,互相隔离。 注意事项: 独立数据卷:每个 MySQL 实例用不同的卷名,避免数据冲突。 不同端口映射:宿主机上不能都用 3306:3306,比如 3307:3306、3308:3306。 适合 多应用强隔离场景,但会占用更多资源。(我基本用这种) 实践:部署微服务集群 需求:将之前学习的cloud-demo微服务集群利用DockerCompose部署 实现思路: ① 查看课前资料提供的cloud-demo文件夹,里面已经编写好了docker-compose文件 ② 修改自己的cloud-demo项目,将数据库、nacos地址都命名为docker-compose中的服务名 ③ 使用maven打包工具,将项目中的每个微服务都打包为app.jar ④ 将打包好的app.jar拷贝到cloud-demo中的每一个对应的子目录中 ⑤ 将cloud-demo上传至虚拟机,利用 docker-compose up -d 来部署 compose文件 查看课前资料提供的cloud-demo文件夹,里面已经编写好了docker-compose文件,而且每个微服务都准备了一个独立的目录: 内容如下: version: "3.2" services: nacos: image: nacos/nacos-server environment: MODE: standalone ports: - "8848:8848" mysql: image: mysql:5.7.25 environment: MYSQL_ROOT_PASSWORD: 123 volumes: - "$PWD/mysql/data:/var/lib/mysql" - "$PWD/mysql/conf:/etc/mysql/conf.d/" userservice: build: ./user-service orderservice: build: ./order-service gateway: build: ./gateway ports: - "10010:10010" 可以看到,其中包含5个service服务: nacos:作为注册中心和配置中心 image: nacos/nacos-server: 基于nacos/nacos-server镜像构建 environment:环境变量 MODE: standalone:单点模式启动 ports:端口映射,这里暴露了8848端口 mysql:数据库 image: mysql:5.7.25:镜像版本是mysql:5.7.25 environment:环境变量 MYSQL_ROOT_PASSWORD: 123:设置数据库root账户的密码为123 volumes:数据卷挂载,这里挂载了mysql的data、conf目录,其中有我提前准备好的数据 userservice、orderservice、gateway:都是基于Dockerfile临时构建的 查看mysql目录,可以看到其中已经准备好了cloud_order、cloud_user表: 查看微服务目录,可以看到都包含Dockerfile文件: 内容如下: FROM java:8-alpine COPY ./app.jar /tmp/app.jar ENTRYPOINT java -jar /tmp/app.jar 修改微服务配置 因为微服务将来要部署为docker容器,而容器之间互联不是通过IP地址,而是通过容器名。这里我们将order-service、user-service、gateway服务的mysql、nacos地址都修改为基于服务名的访问。 如下所示: spring: datasource: url: jdbc:mysql://mysql:3306/cloud_order?useSSL=false username: root password: 123 driver-class-name: com.mysql.jdbc.Driver application: name: orderservice cloud: nacos: server-addr: nacos:8848 # nacos服务地址 打包 接下来需要将我们的每个微服务都打包。因为之前查看到Dockerfile中的jar包名称都是app.jar,因此我们的每个微服务都需要用这个名称。 可以通过修改pom.xml中的打包名称来实现,每个微服务都需要修改: <build> <!-- 服务打包的最终名称 --> <finalName>app</finalName> <plugins> <plugin> <groupId>org.springframework.boot</groupId> <artifactId>spring-boot-maven-plugin</artifactId> </plugin> </plugins> </build> 打包后: 拷贝jar包到部署目录 编译打包好的app.jar文件,需要放到Dockerfile的同级目录中。注意:每个微服务的app.jar放到与服务名称对应的目录,别搞错了。 user-service: order-service: gateway: 部署 最后,我们需要将文件整个cloud-demo文件夹上传到虚拟机中,理由DockerCompose部署。 上传到任意目录: 部署: 进入cloud-demo目录,然后运行下面的命令: docker-compose up -d
杂项
zy123
3月21日
0
2
0
上一页
1
2
3
下一页